2017年山西财经大学874管理实务(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之战略管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业经济特性
【答案】行业经济特性是指由一此公司构成的一个群体的经济特性。在这个群体中,它们的产品和服务有着众多相同的属性,以至它们为争取同样的买方群体而展开激烈的竞争。不同的行业之间,在经济特征和结构不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行业中最主要的经济特性包括:市场规模,是指行业的年销售收入或销售单位; 竞争地域范围,包括本地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国际性市场以及全球性市场; 市场增长率,是指当前行业的增长状况; 行业目前在寿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包括投入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行业内公司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是指行业中公司的数量以及集中程度; 顾客数量与特性; 整合的宽度与深度; 行业进入和退出的难易程度; 技术和革新的发展趋势; 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规模经济; 经验曲线效应; 行业的活力能力; 行业需求的稳定性:行业增长的潜力:行业的演变等。
2. 战略匹酉己检验
【答案】企业通过战略匹配检验考察各种经营业务价值链中的匹配关系,以及其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潜力。战略匹配检验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
(1)企业内部有多少经营业务与公司多元化进入的其他业务间有着战略匹配关系;
(2)每个经营业务是否与公司的长期战略很好地吻合。企业通过战略匹配检验,可以发现相关多兀化公司的各项业务组是否具有相关的技术、相似的价值链活动、交叉的分销渠道、共同的顾客或者其他一些有价值的联系,当相关多元化公司满足以上条件时,可以获得非相关多元化的公司所无法得到的竞争优势。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具有战略匹配关系的业务越多,就越能在实现范围经济、增强特殊经营业务的竞争能力、提高其产品和业务的竞争力等方面获得很好的绩效。如果企业各项业务之间基本不存在战略匹配关系,企业要考虑新的经营模式。
3. 战略意图
【答案】战略意图是指企业在将自身的战略行动与能力集中在实现战略目标时所表现出来的长期性理念。在企业制定战略目标体系时,往往会表明它在某个具体的业务上的战略意图。并且,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战略意图。大公司的战略意图可能是在全国或者全球市场范围内取得领导地位,而小公司可能是将占领个局部的小市场作为自己的战略意图。这种战略意图可以转换为振奋人心的公司的口号。
4. 增长战略
【答案】增长战略是指企业在迅速扩张的市场上用来维持现有竞争地位的战略。这种战略具
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随着市场的增长,企业能取得所需要的资源,保持住现有的竞争地位。二是随着增长迅速降慢,企业进入整顿阶段时,则需要开发新型的竞争方式,进行有效地竟争。
5. 职能战略
【答案】职能战略又称职能层战略,是指企业内主要职能部门的短期战略计划。职能战略使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本职能、部门在实施公司战略中的责任和要求,有效地运用研究开发、营销、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经营职能,保证实现企业目标。职能战略用于确定和协调企业的短期的经营活动,期限较短,一般在一年左右。它为负责完成年度目标的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使他们知道如何实现年度目标。同时,具体的职能战略还可以增强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实施战略的能力。职能战略由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负责。从战略构成要素来看,协同作用和资源配置是职能战略的关键要素,而经营范围的重要性较低。协同作用是在单个的只能中协调各种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联合起来。
6. 行为规范
【答案】(企业的)行为规范,是指企业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它们可以由组织正式规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企业组织为了做到别具特色,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影响组织的决策与行动。行为规范是以企业全体人员整体行为的一致性和制度化作为表现形式的。它以个体的行为表现出整体的行为,即个体行为的规范化导致整体行为的一致化。行为规范则与行为方式直接相联系。行为规范可以反映价值观; 不同的价值观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
7. 指挥型实施
【答案】指挥型实施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战略中的基本模式之一。在这种模式里,企业管理人员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方法重点考虑战略制定问题。高层管理人员或者自己制定战略,或者指示战略计划人员去决定企业所要采取的战略行动。企业管理人员一般采用份额增长矩阵和行业与竞争分析作为分析手段。一旦企业制定出满意的战略,高层管理人员便让下层管理人员去执行战略,而自己并不介入战略实施的间题。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不利于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在稳定的行业里的小型企业会有效地运用这种模式。在原有战略或常规战略变化的条件下,企业实施战略时不需要有较大的变化,实施的结果比较明显。
8. 同心型整合战略
【答案】同心型整合战略是指分处在不同行业的两个企业或经营单位在共同的经营主线支配下而进行的整合。
二、思考题
9. 企业如何更好地调动与运用战略控制的制约因素。
【答案】管理人员在选择一种或多种控制方式时,一般应考虑三种制约因素,即控制的要求、控制量以及控制的成本。
(1)控制的要求
在一个企业里,管理人员往往要控制某些特定行为或作业运行。控制的根据就是这些行为或作业对整个企业效益的影响程度。因此,企业控制的重点应放在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行为上,而不应放在那些较容易控制的细节上。
(2)控制量
每一种控制手段所提供的控制量,既取决于最初的控制设计,也取决于该手段对企业环境适应的程度。一般来讲,人员控制可以提供某种程度的控制,但这种控制很少或根本不能提供失败的警告。一旦管理的要求、机会或需求发生变化,人员控制很快会失效。具体活动控制与成果控制所提供的控制量可以有很大的变动范围。在一般情况下,控制需要做到:
①详细规定每个人的工作内容;
②防止意外活动,经常有效地监控各项活动或成果;
③有一定的奖惩制度。
(3)控制成本
控制成本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①控制系统的价格成本;
②各种控制系统所产生的副作用对实际成本的影响。
从控制系统的实际价格来看,人们掌握的技能越熟练,成本费用越有降低的趋势。控制系统副作用的影响应该引起注意,尽量在工作中避免。
10.为什么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再造?
【答案】企业文化的再造,是指企业审时度势,根据一定的设计原理,设计出符合企业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基本文化。企业文化再造的动因分为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具体如下:(1)内部动因
①资产重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进行资产重组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企业在资产重组后进行企业文化的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合、再造企业文化是企业能否迅速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②企业改组。
a. 企业制度的改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在的一种自然的、向上的精神力量迫使企业必须有一种与其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制度文化发生变更时,企业文化也必然要做相应的调整,当这种调整仍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时,就需要对企业原有的文化进行重新建设,重新设计。
b. 企业人事的改组。在这种情况下,会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规章制度、新的经营模式、新的战略目标的出现。为了使企业能够在新领导之下形成新的机制,表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对企业文化进行再造就显得十分必要。
③股票上市。企业从开始进行内部股份制的改造,到最后上市的过程正是企业脱胎换骨的蜕变,同时进行企业文化的再造,既可行,又有必要,可以为企业股票上市、赢得金融市场的更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