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常州大学战略管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战略意图
【答案】战略意图是指企业在将自身的战略行动与能力集中在实现战略目标时所表现出来的长期性理念。在企业制定战略目标体系时,往往会表明它在某个具体的业务上的战略意图。并且,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战略意图。大公司的战略意图可能是在全国或者全球市场范围内取得领导地位,而小公司可能是将占领个局部的小市场作为自己的战略意图。这种战略意图可以转换为振奋人心的公司的口号。
2. 指挥型实施
【答案】指挥型实施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战略中的基本模式之一。在这种模式里,企业管理人员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方法重点考虑战略制定问题。高层管理人员或者自己制定战略,或者指示战略计划人员去决定企业所要采取的战略行动。企业管理人员一般采用份额增长矩阵和行业与竞争分析作为分析手段。一旦企业制定出满意的战略,高层管理人员便让下层管理人员去执行战略,而自己并不介入战略实施的间题。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不利于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在稳定的行业里的小型企业会有效地运用这种模式。在原有战略或常规战略变化的条件下,企业实施战略时不需要有较大的变化,实施的结果比较明显。
3. 标杆学习
【答案】标杆学习是指企业以行业的领先企业或主要竞争对手的某项具有优势的活动作为基准,寻找差距,定出赶超策略,提高自己竞争力的活动。标杆学习主要是从公开发表的行业报告、公司报告以及咨诌公司等方面收集信息,来确定企业的特定职能和活动开展得是召有效,公司的成本是否与竞争对手的成本接近,需要改善哪些活动和流程等。在标杆学习中,企业要将自己的价值链结构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结构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彼此间的竞争优势与劣势,进而找出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这种信息对于企业制定创造优势、消除劣势的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4. 增长型实施
【答案】增长型实施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的战略中选用的模式之一。在这种模式里,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增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鼓励中下层管理人员制定与实施自己的战略。这种模式自下而上地提出战略。这种战略集中了来自实践第一线的管理人员的经验与智慧,而高层管理人员只是在这些战略中做出自己判断,并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在下级的身上。在大型的多种经营企业里,这种模式比较适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给中层管理人员一定的自主权,鼓励他们制定有效的战略并使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计划实施战略。同时,由于中下层管理人员和职工更直接面对战略的机会,可以及时地把握时机,自行调解并顺利执行战略。因此,这种模式适合于
变化较大的行业中的大型联合企业。
5. 退出障碍
【答案】退出障碍是指那些迫使投资收益低、甚至是亏损的企业仍然留在行业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因素。构成退出障碍的主要因素有固定资产高度专业化、推出成本过高、协同关系密切程度、感情障碍、政府和社会的限制。
6. 扁平型组织结构
【答案】扁平型组织结构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内部管理层次较少。在每个层次上,管理人员的控制幅度较宽。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企业便会使组织的管理层次保持在一定的数目上,尽可能地使组织结构扁平化。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节省管理费用; 高层领导容易了解基层情况; 有利于基层管理人员的成长;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 信息传递速度快且不易失真。这种结构的缺点是:各级管理人员工作任务重,精力分散; 对各级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管理易出现失控; 同级间的沟通产生新的困难。
7. 协同作用
【答案】协同作用是指企业从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的决策中所能寻求到的各种共同努力的效果。即分力之和大于各分力简单相加的结果。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总体资源的收益要大于各部分资源收益的和。一般来讲,企业的协同作用可以分为四类:投资协同作用、作业协同作用、销售协同作用、管理协同作用。协同作用可以是正值,但也会出现负值,从大量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一个企业进入新的行业进行多种经营,当新行业的环境条件与以前的经营环境截然不同时,以往的管理经验就发挥不了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协同作用的值就会是负值。
8. 整体并购
【答案】整体并购是指企业以资产为基础,确定并购价格,受让目标公司的全部产权的并购行为。
(1)整体并购的特点:
①企业以资产来确定井购价格,而不是以股权来确定;
②井购行为结束后,企业拥有目标公司的全部产权;
③在并购后,企业一般会将目标公司改组为自己的分公司,分厂或全资子公司; 在有可能吸收投资的情况下,企业还会将目标公司冉改组为控股子公司。
(2)整体并购的优点:目标公司成为企业的分公司,分厂或全资子公司。为此,企业可以在不受任何股东干预的情况下,对目标公司进行改造。
(3)整体并购的缺点:在并购过程中以及并购后要投人大量的运营资金,不宜发挥低成本并购的资金效率。
(4)整体并购的适用条件:
①目标公司的规模较低,同时并购价格也较低;
②企业并购目标公司的目的是为犷获得目标公司的土地,或大规模地改造目标公司;
③企业计划在适当的时机利用目标公司来吸引外来资金,将目标公司从分公司或全资公司改组为控股子公司;
④目标公司要求企业偿还负债的付款方式比较宽松。
二、思考题
9. 什么是进入障碍? 为么是退出障碍?
【答案】(1)进入障碍
进入障碍,是指阻碍潜在的进入者或新的进入者进入某个行业,并对该行业构成威胁的因素。如果进入障碍高,外部进入的威胁便小。可以构成行业的进入障碍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①规模经济。指在‘定时期内,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的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趋于下降。产品或服务的规模经济可以构成行业的进入障碍,迫使新加入者在考虑进入某行业时,做出两种令人难以接受的选择:或者以大的生产规模进入该行业,并且冒着行业中现有企业强烈抵制的风险; 或者以小的生产规模进入该行业,忍受着产品成本过高的劣势。
②产品差异化。指由于顾客或用户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或商标信誉的忠实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产品之间的差别。当产品或服务形成进入障碍时,新加入者往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攻克这一壁垒,并且会以一定时期的亏损作为代价。
③资金的需求。资金也可以形成一种重要的进入障碍。在进入新的行业时,企业如果需要大量的投资,则会考虑是否进入或如何进入。特别是,对于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来讲,企业如果筹不到足够的资金,便很难进入该行业。即使贸然进入,也要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
④转换成本。指企业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或从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时,所要支付的成本。转换成本包括企业购置新的辅助设备的成本、产品再设计的成本、职工再培训的成本等。如果转换成本过大,企业又不能在内部消化掉,则面对着一种新的进入障碍。企业或者冒着成本过高的风险,忍受失败; 或者停滞不前。
⑤分销渠道。企业在进人一个新的行业时,如果没有自己的产品分销渠道,也会面临着进入障碍。原有的分销渠道一般都是为已有的企业服务。新加入者必须通过让利、合作、广告津贴等方式让原有的分销渠道接受其产品。这样必然减少新加入企业的利润。为了克服这种进入障碍,企业必须开辟新的分销渠道,为自己的产品服务。
⑥原材料与技术优势。行业中己有的企业可能会凭借自己在获得原材料方面的优势,或者拥有技术专利等方面的优势,为潜在的进入者或新加入者设置了进入障碍。新加入企业无论怎样扩大自己的规模,都难以消除这种壁垒。
⑦政府政策。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法令等都会在某些行业中限制新加入者。
(2)退出障碍
退出障碍,指那些迫使投资收益低、甚至是亏损的企业仍然留在行业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因素。构成退出障碍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