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712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712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2

2017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712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15

2017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712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29

2017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712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44

2017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712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57

一、名词解释

1. 政党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③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

④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法理上来说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和地方分别设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撑,负担着传递和回应人民利益诉求的功能,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区域自治制度等共同支撑我国的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政体的特点包括: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③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 文明的冲突

【答案】亨廷顿于1993年在《外交事务》夏季号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 》一文,正式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其主要观点:

(1)在当今世界,文明意识与日俱增,文明是人类历史的主线;

(2)文明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和其他形式的冲突,成为未来左右全球的最主要的冲突;

(3)成功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制度的发展,较容易在同质文明内部产生;

(4)文明的冲突是冷战后世界冲突深化的最新阶段,“非西方化”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趋势;

(5)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结合,将是西方面临的头号威胁;

(6)美国国内以欧洲裔白人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同少数族群间的冲突,将是文明冲突的另一个战场。

4. 政治表达

【答案】政治表达是指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诉愿权利的行为。公民通过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和行为。公民以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汇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政治表达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

①政治集会,是特定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求;

②政治请愿,是公民向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事项的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③政治言论,是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5. 共和国

【答案】“共和国”,意味着“人民的事业”。在古罗马,共和国被理解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一个地域中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西塞罗指出,疆土、人民、权力统治并不足以构成共和国,共和国之所以是共和国,其首要的理由就是统治的正义性。因此,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就构成罗马政治的核心。

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间题的基本政策,是中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国家政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的自治,在民族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与维护国家统一、接受中央领导是一致的。实行这一制度,既能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加速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能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保障整个国家的独立和繁荣。

7. “第三波”

【答案】“第三波”即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1974年葡萄牙“尉官运动”为标志,民主化浪潮席卷南欧、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使采用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国家增至107个,约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58。可以看出,7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浪潮可以称得上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民主革命”。

8. 两院制

【答案】两院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分为两院。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这种制度。

两院的名称各国不同,如美国叫众议院、参议院,英国叫上议院、下议院等。下议院议员通常按选区直接选举产生,名额按人口或选民人数的一定比例分配。上议院议员的选举办法和名额分配,各国不尽相同。有的实行直接选举,有的实行间接选举,如由下议院或地方议会选举,有的国家还有部分任命产生、世袭担任的议员。任何法律都须经两院通过,而下议院一般在提出财政预算议案方面有优先权。同时,两院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下议院的权力一般要高于上议院。两院制是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而建立起来的立法机关,它实际上代表着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二、简答题

9. 政治参与分别与政治民主、政治秩序之间有着怎样的变量关系?

【答案】(1)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的变量关系

①与占代民主的权力结构不同,现代民主是建立在少数职业政治精英和占人口多数的民众分化的基础之上的,而民众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途径对政治精英实施某种程度上的控制,则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基本内涵。通过政治参与,民众不仅可以表达对政府组成和政策的意愿或要求,使政府的各种行为以民意为依归,而且可以通过政治参与学习民主的知识、技能以及现代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公民精神。可以说,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民主便无从谈起。

②政治参与对政治民主的促进作用

a. 政治参与必须是适度的。这里所说的适度只是相对于政治制度的承载能力而言的。

b. 政治参与应当具有尽可能高的社会代表性。政治参与的代表性意味着民众政治参与权利和行为的普遍性,它不仅应当体现在社会的阶级结构方面,还应体现在不同的地域之间。

c. 政治参与应当是组织化的。现代政治系统中,政党和政党体系在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动员和组织功能,是将政治参与纳入民主化轨道的关键力量。

(2)政治参与与政治秩序的变量关系

政治学者分别根据不同国家的政治发展路径,得出了以下两类有关政治参与和政治秩序的关系模式:

①自由主义模式一一以K ·多伊奇、D ·勒纳、C ·布莱克、M ·李普塞等提倡现代化理论的学者为代表。根据美国的现代化经验,该模式认为,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越高,政治体制对公民要求的反应就越灵敏,从而能够提高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后者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治系统的稳定。缺乏公民参与的政治体制必然增强民众对该体制的不信任感,民众的政治参与也就会以体制外的暴力形式出现。

②“差距”模式一一亨廷顿在对战后某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进行系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化动员起来的政治参与常常超过政治体制的承载能力,一方面是政治参与的骤增,而另一方面则是政治制度化水平的相对低下,两者间的差距最终破坏政治秩序,导致政治动荡。 亨廷顿概括了现代化国家政治参与和政治不稳定之间的内在逻辑:

a. 社会动员往往提高人们的渴望和需要水准,而经济发展常常滞后于人们需求的增长,这样,“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