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F1404审计学和财务管理之财务管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司治理

【答案】(1)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2)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因为在广义上,公司己不仅仅是股东的公司,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公司的治理机制也不仅限于以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内部治理,而是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外部机制来实施共同治理,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对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但一般来说对公司治理概念的理解至少包含以下两层含义:①公司治理是一种合同关系。②公司治理的功能是配置权、责、利。关系合同要能有效,关键是要对在出现合同未预期的情况时谁有权决策做出安排。

2. 权益资金

【答案】亦称自有资金,是指企业所有者提供的资金,包括资本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3. 缺货成本

【答案】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存货数量不能及时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由于例如,因停工待料而发生的损失(如无法按期交货而支付的罚款、停工期间的固定成本等)

商品存货不足而失去的创利额,因采取应急措施补足存货而发生的超额费用等。

4. 利税分流制度

【答案】利税分流制度是指为了改善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制定的关于国家以税收和上交利润两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财经制度,具体内容是国家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采取税收(即所得税)和上交利润两种形式,而不是只采取税收或上交利润某一种形式。

为了明确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我国从1989年开始在一部分国营企业中实施利税分流的试点,这是对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完善和发展。其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

利税分流、税后承包、税后还贷。利税分流就是企业实现的利润分别以所得税和利润两种形式上交国家一部分,其余利润留给企业。税后承包就是企业把上交所得税以后应交给国家的投资收益部分以承包方式确定下来。税后还贷就是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应在交纳所得税以后,用企业留用利润或其他自主运用的资金归还。

5. 融资租赁

【答案】又称长期租赁,是指出租人按照租赁协议或合同,购买承租人所需的设备,并将其出租给承租人长期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

6. Degreeof Operation Leverage

【答案】Degreeof Operation Leverage即“经营杠杆系数”,是企业计算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盈余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之间的比率。影响企业营业杠杆程度,或者说影响企业营业杠杆利益和营业成本的因素,除了固定成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主要有:(1)产品供求的变动;(2)产品售价的变动;(3)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动;(4)固定成本总额的变动。其计算公式为

中:D0L —一经营杠杆系数

二、简答题

7. ABC 公司需要为一个新的投资项目融资3000万元。现正在债务和外部权益融资方式之间进行选择。管理当局认为证券市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该公司的获利潜力。公司普通股的价值被低估了。根据这种情况,你认为公司融资应发行什么类型的证券(债券或普通股)。市场会有什么反映?如果管理当局认为公司股票的价值被高估,你认为公司又应该发行什么类型的证券?为什么?

【答案】对于公司的普通股的价值被低估了,公司应当发行债券。发行债券的情况下市场反映是:普通股价格会上扬。这是因为:公司的普通股被低估,如果公司采取股票发行的方式,筹资一定的资本需要发行更多的股份,这对公司原有的股东来说,新的股东以更低的价格稀释了他们的股份,这对公司已有的股东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发行债券,会引起普通股上扬,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公司选择发行债券,本身就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普通股可能被低估。同时也说明公司具有较强的偿还能力和公司具有有利的投资机会。这种信息自然会反映在公司的股价上,引起价格上扬。

如果公司的股票价值被高估,公司应当选择发行股票。这是因为,股票被高估,筹集一定数量的资本所需发行的股份会更少,这就意味着公司的新股东要想获得与老股东一样的份额,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通过发行股票,老股东能够侵占一部分新股东的财富,这当然是公司原有股东(老股东)所愿意的。

8. 简述反收购手段。

【答案】收购是指对企业的资产和股份的购买行为。在企业合并活动中,当合并的某一方不

愿与另一方合并时,常采用各种有效的防御性措施进行反收购,以抵制来自其他公司的敌意收购。

(1)反收购的经济手段

主要有四大类:提高收购者的收购成本、降低收购者的收购收益、收购收购者、适时修改公司章程等。

①提高收购者的收购成本

a. 资产重估。公司定期对其资产进行重新评估,提高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从而会抬高收购出价,抑制收购动机。

b. 股份回购。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公司将可用的现金分配给股东;二是换股。

c. 寻找“白衣骑士”(White Knight)。公司在遭到收购威胁时,为不使本企业落入恶意收购者手中,可选择与其关系密切的有实力的公司,以更优惠的条件达成善意收购。

d. 金色降落伞。金色降落伞是一种补偿协议,它规定在目标公司被收购的情况下,高层管理人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离开公司,都可以领到一笔巨额的安置费。

②降低收购者的收购收益或増加收购者风险。

a. “皇冠上的珍珠”对策。目标企业为保全其他子公司,可将从资产价值、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诸方面衡量在混合公司内经营最好的企业或子公司卖掉,从而达到反收购的目的。

b. “毒丸计划”。包括“负债毒丸计划”和“人员毒丸计划”两种。前者是指目标公司在收购威胁下大量增加自身负债,降低企业被收购的吸收力;后者的基本方法则是公司的绝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共同签署协议,在公司被以不公平价格收购,并且这些人中有一人在收购后被降职或革职,则全部管理人员将集体辞职。

c. “焦土战术”。这是公司在遇到收购袭击而无力反击时,所采取的一种两败俱伤的做法。 ③收购收购者

其又称“帕克门”战略。这是作为收购对象的目标企业为挫败收购者的企图而采用的一种战略,即目标企业威胁进行反收购,并开始购买收购者的普通股,以达到保卫自己的目的。

④适时修改公司章程

这是公司对潜在收购者或诈骗者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常用的反收购公司章程包括:a. 董事会轮选制;b. 超级多数条款;c. 公平价格条款。比如,制定超级多数条款,规定只有2/3甚至更多的股东同意才能进行公司合并,使兼并者难以取得实现公司合并所必须的股权数量;对公司董事的更换做出某种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如每年只能更换1/3的董事,使兼并者即使取得了较多的股权,也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控制公司所必须的公司董事席位等等。

(2)反收购的法律手段

诉讼策略是目标公司在并购防御中经常使用的策略。诉讼的目的通常包括:逼迫收购方提高收购价以免被起诉;避免收购方先发制人,提起诉讼,延缓收购时间,以便另寻白衣骑士;在心理上重振目标公司管理层的士气。

目标公司提起诉讼的理由主要有三条:(1)反垄断;(2)披露不充分;(3)犯罪。

反收购防御的手段很多,除经济、法律手段以外,还可利用政治等手段,如迁移注册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