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869语言学基础与写作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如字
【答案】如字是训诂学中的一种记音方法。它是指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并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古书上注以“如字”
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经典释文》说:“恶恶,上乌路反,
,是去声,第一个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
,旧读入声。 “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恶劣的“恶”
,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传统中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有时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
文里有不同的读法。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经典释文》说:“三思,息暂反,
,又有平声的读法(如字),读法不同,往往讲法不又如字。”这是说“三”有去声的读法(变读)
同。
2. 双声叠韵
【答案】双声叠韵是音韵学术语,也是写诗在声律上的表现方式之一。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即迭韵,是指两个字的韵相同。先秦的声母系统和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将上古的双声迭韵和现代的双声迭韵混为一谈。如“芣莒”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 。
3. 读若
【答案】读若是古书注解中用于注音的术语,与“读如”相同。如《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有时候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4. 《經籍纂詁》
【答案】《經籍纂詁》是由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 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的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
5. 非敷奉微與幫滂並明相同
【答案】非敷奉微,帮旁并明是唐代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六个声母。针对唐代的声母系统,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而上古声母据初步研究,有三十二个,与三十六字母相较,有两类要合并,其中一类就是“非敷奉微”和“帮滂并明”,二者相同,都是双唇音。
二、分析题
6. 分析下列宾语前置句的语法结构(指出前置的宾语,前置的种类),并翻译全句。
(1)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2)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答案】(1)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①前置的宾语:“未之敢忘”的“之”。
②前置的种类: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③翻译全句:楚国国君的恩惠,我不敢忘记。
(2)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①前置的宾语:谁
②前置的种类: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需放在动词前。
③翻译全句:我是真的没有才干,又能怨谁呢?
7. 分析下列虚词的含义、作用、用法。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2)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
(3)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游者少。 .
(5)子其勉也,吾不复见子矣。 .
(6)微斯人,吾谁与归? .
【答案】(1)于: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之:代词。等于说“我”。
(3)或:无定代词,指代人。可以译为“有人”。
(4)以: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可译为“并且”。
(5)矣:句首语气词。
(6)微:假如没有。
8. 请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l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2)君子远庖厨也。
(3)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答案】(1)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2)远:使……远。
(3)“鼻大可小”的“小”和“小不可大也”的“大”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变小”、“使……变大”。
(4)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5)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9. 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1)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2)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3)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4)狂者伤人,莫之怨也。
(5)盗者孰谓? 谓阳虎也。
(6)贤哉,回也!
(7)姜氏何厌之有?
【答案】(1)肘:名词用如动词。用手肘撞。
(2)富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贵。
(3)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
(4)“莫之怨”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提前至谓语动词之前。
(5)“孰谓”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提前至谓语之前。
(6)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回也,贤哉!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加强语气,会将谓语提前至主语之前。
(7)“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必须提前至谓语之前,此句中还以“之”复指宾语“何厌”。
10.说明以下句子各包含什么样的句法特点。
(1)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
(2)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3)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