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682社会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迟发展效果

【答案】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2. 社区

【答案】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3. 标签理论

【答案】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

,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因此,这种贴标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

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 性别角色

【答案】性别角色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的模式。它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5. 初级越轨

【答案】初次越轨是由标签理论学者提出的,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生的、程度较轻

的越轨行为。标签理论认为,冲突在导致各个违法者的产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犯罪实际上是由社区规定的。他认为罪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指明、规定、识别、区分、描述、显示以及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后来,学者们又分析了初次越轨和再次越轨,以说明社会反应的意义,并且认为,每个人都会发生一些不同程度的越轨,但大多数是偶然的,程度也不严重。如果这种越轨行为被其他人发现并公诸于众的话,他就会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这时他的处境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就可能从初次越轨变为再次越轨,由平常人变为一个经常有越轨倾向的危险人物,越轨者就可能成为他的身份。如果重要人士不判定此行为为越轨,并对他进行教导,此人就可能不再出现上述行为。

6. 反向社会化

,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答案】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zation )

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7. 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现在,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8. 文化

【答案】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力一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二、简答题

9. 社会运动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 在这个问题上,有哪些重要的理论观点?

【答案】关于社会运动的形成和演变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集体行为论; 资源动员论; 框架建构论; 政治过程论;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理论观点主要表现为:

(1)集体行为论

基本观点包括:a. 在价值立场上,对社会运动基本持负面看法,认为社会运动的发生和存在是一种社会病态,是破坏性的、危害性的; b. 在理论逻辑上,用非理性的不良清绪去解释社会运动的爆发和进程。

(2)资源动员论

①社会运动不是盲日的、非理性的不正常行为,而是理性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正常行为。 ②社会运动本身还会消耗其他资源,不是仅凭匹夫之勇就足以支撑的。

③对社会运动的发生和进程的影响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运动的资源动员能力,包括能获取的资源的总量和资源使用的效率。

④社会运动领袖和社会组织的资源动员下作面临许多约束条件和竞争。

第一,整个社会的富裕和发达程度,决定社会运动能够动员的资源的总量和基本类型。

第二,所有社会运动作为一个部门与非社会运动部门之间的资源竞争。第三,不同“社会运动业类”之间存在资源竞争。“社会运动业类”是指持相同社会变革倾向的所有社会运动组织。

第四,同一运动业类内部,不同运动组织之间也存在竞争。

(3)框架建构论

①参与社会运动是理性行动,潜在的社会运动参与者都是理性人,强调对思想的动员。思想动员的根本任务是要将原本不同步调的思想统一起来,实质是建构一个概念框架,并向潜在的运

,努力说服他们接受。人的思想是可以被建构和操纵的。 动参考者“推销”

②框架建构是‘个竞争性的甚至对抗性的过程,很多社会势力都在向民众推销自己的概念框架,压制别人的概念框架,以达到巩固自己、瓦解对手的目的。框架建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操纵性过程,但思想并不是可以完全操纵的,一个时代主流的合法性观念为思想操纵的可能性设置了一个限度。

(4)政治过程论

①坚持社会运动参与者是理性人这个基本理论假设,更关注“政治机会结构”对社会运动发生和过程的影响。

②社会运动本质上是居于体制内的当权派与遭到体制排斥的“挑战者”之间的对垒。影响社会运动状态的关键因素是一个社会的“政治机会结构”。“政治机会结构”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第一,政治体制的开放程度; 第二,在体制内部,精英之间保持立场和行动一致的程度; 第二,体制内精英支持社会运动的意愿和可能性; 第四,国家镇压社会运动的能力和倾向。

(5)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社会运动研究的两大传统是以勒庞为渊源的西方研究传统和以马克思为源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统。

①两大传统的根本区别

第一,西方传统偏重研究中小型的、改良陛的社会运动,而马克思主义传统偏重研究大型的革命性运动。

,即解释社会运动发生、发展和衰败的规第一,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