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初,七夕是一个禁忌日,汉代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有七夕节之说,但它是女性节日,女性庭院乞巧是主要节日习俗,伴随着七夕节日的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直到明清这一情形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20世纪末,有人提出七夕节为中国情人节、感情节的说法,2005年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将七夕定为中国情侣节。这些变化() A.反映了民众精神情感的需要。 B.说明节日是可以改变的。 C.表明农耕文明开始向近现代化过渡。 D.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883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折称:“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恃其轮船、铁路之利,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之枢也。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近代通信技术被中国人接受。 B.清政府对西方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C.发展科技是近代民族复兴的一个途径。 D.两次工业革命浪潮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人。
《上海乡土志》中记载:“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依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当时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①西式建筑②近代邮电事业③外来宗教④西餐、西式服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在1948年8月到1949年4月之间,(全国)纸币增加了4524倍,上海的物价指数则上扬了天文数字般的135742倍。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评说,不正确的是() A.是国民政府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 B.极大地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C.根源在于国家实施干预经济政策。 D.助长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并不是在封建社会母体中逐渐孕育而启动的,而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侵略下,被迫中断自身历史的发展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开始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不是在封建社会母体中逐渐孕育而启动的”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点是() A.外源性。 B.地区差异性。 C.艰巨性和不彻底性。 D.殖民化与社会转型同步性。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第二次创业高潮的主要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