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863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土壤温度状况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案】(1)土壤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地热、土壤物质转化过程所释放的化学能以及人们在耕作过程中所施加的化学能等。其中太阳辐射是最主要是热量来源。

(2)土壤的温度状况大致受四个因素的影响:

①其自身所吸收的净热量;

②使土壤温度产生一定幅度变化所需的热量;

③土壤中水分相态转化及其扩散过程所需要的热量;

④伴随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过程所消耗或释放的热量。

2. 简述土壤的演进阶段及各阶段特征。

【答案】土壤的演进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但这种变化非常缓慢(比植物群落的演替还要

,以至许多人误认为土壤是没有变化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土壤学家常按发育程度把土壤慢得多)

的发育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1)原始阶段:土壤尚未发育的原始母质。

(2)幼年阶段:土壤开始发育,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出现土层分化,但一般只有A 层和C 层,土壤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有母质性质。这一阶段的土壤称为AC 土壤或幼年土壤

(3)壮年阶段:土壤继续发育,林溶层之下出现淀积层B ,基本上具备了完善的土壤层次,出现ABC 型剖面,称为成熟土壤。

(4)老年阶段:土壤发育缓慢并趋于稳定。土层间的性质差异加大,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强烈淋溶的E 层,这个时期的土壤称为老年土壤。

3. 地球的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

【答案】地球上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及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其面积约占全球表面积的71%,水量占全球水量的97%以上。

4.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答案】(1)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地球上存在生命。存在生命是地球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的最显著特征。

(2)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的影响有

①日地距离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强弱,进而影响地球温度的高低,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产生影响。

②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从而影响地理环境。

③地球大小影响地球对地表物体的引力,对地表植被产生影响。

④地球运动造成四季更替,昼夜循环,深刻影响地表生物。

⑥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通过水量的变化实现的,海陆分布导致地表植被类型的差异。

5. 如何认识地表环境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及土壤对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⑤母质因素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①气候影响次生黏土矿物的形成。

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③气候对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⑤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

(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因素。

①绿色植物吸收营养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再以有机残体形式聚积于母质表层,经微生物分解、合成和转化,丰富了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产生了肥力特性,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②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

不同植物群系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方向,植被类型的演替又导致土壤类型的演变。 ③土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

④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4)土壤发育的地形因素

①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②地形支配地表径流。

③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④地形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土壤对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被生长,形成了不同的植物种植等。

6.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哪几类? 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

(1)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以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又称潜水;深层地下水承压喷出的称为自流水。浅层地下水之上,有时存在局部不透水层,滞留一部分重力水,形成上层滞水。

(2)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具体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①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一般分布范围不广,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一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主要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而季节变化强烈。上层滞水的动态主要决定于气候、隔水层的范围、厚度、隔水性等条件。当隔水层范围较小、厚度较大或隔水性不强时,上层滞水易向四周流散或向下渗透。上层滞水矿化度比较低,但最容易受到污染。

②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这个自由表面就是潜水面。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下伏隔水层之间的岩层称为含水层,隔水层就是含水层的底板。潜水面以上通常没有隔水层,大气降水、凝结水或地表水可以通过包气带补给潜水。潜水面的位置随补给来源变化而发生季节性升降,形状可以是倾斜的、水平的或低四的曲面。绝大多数潜水以降水和地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潜水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特征。

③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承压水。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水。隔水顶板妨碍含水层直接从地表得到补给,故自流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常不一致。在适当地质构造条件下,孔隙水、裂隙水和喀斯特水都可以形成自流水。在盆地、洼地或向斜中,出露于地表的含水层,海拔较高部分成为地下水的补给区,海拔较低部分成为排泄区。单斜构造也可以构成自流含水层。当含水层一端出露于地表,另一端在某一深度上尖灭或被断层切割而不导水时,一旦补给量超过含水层容水量,水就从含水层出露带的较低部分外溢,其余部分则成为承压区。

7. 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答案】(1)自然地理学

以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2)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