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牡丹江师范学院艺术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艺术与视知觉》

【答案】《艺术与视知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思海姆的代表作。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学”,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知觉场”和“同形论”引入审美心理的研究领域,认为知觉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生理力场。并且对视觉结构作了大量分析,以此作为分析造型艺术的基础,充分阐释了他的“异质同构”说。

2. 风格

【答案】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性的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创作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艺术风格既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3. 包豪斯

【答案】包豪斯是1919年德国创办的一所设计学院,它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设计学院,创始人是德国著名的建筑家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院在教学思想上强调集体工作方一式,强调标准化,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的结合,试图将教学的中心从比较个人的艺术型教育体系转移到理工型体系的方向上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才能的设计人才。包豪斯学院在建筑设计乃至整个工业设计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 浪漫主义音乐

【答案】浪漫主义音乐是萌芽于18世纪末,形成于19世纪初的音乐创作思潮。这期间的欧洲是政治风云变幻频繁的时代,反映在艺术领域里,便产生了一种幻想式的、乌托邦性质的浪漫主义学派。在音乐上,它的艺术主旨是表现个人情感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浪漫主义音乐家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有自传性质的忧郁和孤独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更强调主观色彩的表现。

5. 崇高

【答案】崇高是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矛盾冲突中克服矛盾所呈现的自由,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6. 意向物化

【答案】意向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向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这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也只有通过这一阶段,艺术思想才能成为为人所识所知的艺术品。

7. 材美工巧

【答案】“材美工巧”出自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的典籍《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里指明了设计和制作工艺精品的四个条件。其中“材美”是指制作工艺品的材料要优良精美,“工巧”是指制作工艺要精湛巧妙,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精良的工艺品。

8. 王国维

【答案】王国维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沦家。他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思辨方法与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美学和文艺理论以及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史研究。王国维所著《人间词话》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戏曲艺术史专著,其著作结集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二、简答题

9. 联系实例,说明园林艺术的特点、功能以及与建筑的关系。

【答案】(1)园林艺术的特点

①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憩活动;

②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

③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

(2)园林艺术的功能

园林主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来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

(3)园林与建筑关系

园林与建筑都是人类为改造自身的生活环境所进行的创造,是一定意义上的环境艺术,都是在地面上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可移动。由于功能与特点上的这些相同之处,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园林中的建筑,以造景为宗旨,供人观赏、游览和休息

从中国园林来看,用于园林的建筑一般是亭、台、桥、廊和水榭等。有时也包括起到造景作用的塔、楼、堂、馆等。一些大型园林如北京颐和园、上海大观园等,极具观赏价值的建筑有很大的规模,成组成片,构成整个园林景观的主体,这也是中国园林的特点之一。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南方传统园林,由于本来与住房结合在一起,建筑更是占据着较大比重和突出位置。现代公园和游乐园中,往往还建有游乐场、展厅、茶室等等。

②园林附属于建筑

传统格局是宅院或宅外设置庭园或花园。现代建筑有在屋顶等处设置园林的。大型宾馆等建

筑甚至有室内园林,例如国际上曾经流行的“四季厅”。一九八三年修建的广州白天鹅宾馆的厅内景观“故乡水”,还设置有假山和飞瀑流泉等。人民大会堂的澳门厅内,亦设有小桥流水,亭榭廊檐。

10.淡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看法。

【答案】(1)“有意味的形式”的含义

“有意味的形式”指英国艺术批评家克利夫。贝尔提出的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解。贝尔通过“后印象主义”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及其排列组合在艺术作品中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他把这种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称为“有意味的形式”。

(2)“有意味的形式”观念的重要影响

①对形式的强调反映了19世纪以来艺术创作的变化和美学研究的转折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艺术一直注重再现现实,西方美学也是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占据统治地位,虽然也有一些注意形式的倾向,但基本上都是些支流,这种情况直到塞尚出现后才得到改变。塞尚抛弃了再现性因素,代之以主观重构的绘画形体,自那以后,形式主义逐渐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克利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正是从美学上对这一思潮进行辩护和总结。

②“有意味的形式”直接为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沦依据

其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破除传统美学中的机械的形式——内容二分法,开展情感与形式之间对应关系的研究,揭示艺术作品的独立性等方面打开了新的思路。

(3)“有意味的形式”观念的缺陷

①将问题神秘化

细加推敲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不难发现其循环论证的弊端,即把问题神秘化了,而且最终也未能解决意味的本质问题,这给他的理论带来了一些缺憾。

②贬低了一切再现性、写实性艺术

贝尔并不把形式看作是唯一的东西,他认为,线条和色彩的组合中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意味,这意味来自于艺术家的精神。但贝尔对什么是“意味”,怎样能激起审美情感,没有圆满解释,甚至说“意味即形式”。其学说强调艺术形式的价值,但此观念贬低了一切再现性、写实性艺术。

贝尔陷入尴尬境地的根本原因在于否定再现,其摆脱困境的方法只有一个:坚持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审美情感并不是来自于克利夫·贝尔所说的色块、线条所组成的纯形式,而是来自于社会生活。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11.论述实用艺术的形式美与意味之间的关系。

【答案】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表现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即英国美学家贝尔所说的“意味”。它来自纯粹的艺术形式,如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实用艺术的形式美与意味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1)形式美是意味的外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