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14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望星空》

【答案】《望星空》是现代著名诗人郭小川于1959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诗歌,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全诗共4章,230多行,以曲折、形象的艺术手法,歌颂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歌颂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去建设美好、幸福的人间天堂的时代主题。《望星空》是郭小川抒情诗篇中最富有艺术个性的力作之一,是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的成功尝试。

2. 《再批判》

【答案】《再批判》是指刊登于1958年1月26口出版的《文艺报》第二期上的特辑。它批判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等作品,并指出丁玲、萧军、艾青等“右派”早在延安就“勾结在一起,从事反党活动”,是“以革命者的姿态写反革命的文章”。这场“再批判”还波及到对秦兆阳、钱谷融、刘宾雁、王蒙、刘绍棠等的理论和创作的批判。《再批判》的批判采取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方法,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严重压制了文艺创作的独创性和积极性,是1957年反右斗争的延续和发展。

3. 骆一禾

【答案】骆一禾是当代著名诗人,著有巨制长诗《世界的血》《大海》等。骆一禾抒情诗的主题基本上表现为对于爱、生命、青春的肯定和赞美,而他的长诗则反映了一种整体性的建构努力。骆一禾将长诗的实践建立在对于世界、人类及民族历史等因素的总体把握之上。他是海子诗歌一卓越的阐释者,对于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他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

4. 《北方的河》

【答案】《北方的河》是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北方的河》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文坛强烈反响。

5. 十七年文学

【答案】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的特点主要有:

①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②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并小高,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呈现程式化倾向。

6. 高行健

【答案】高行健,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祖籍江苏泰州。2000年因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剧本《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译著《秃头歌女》。

7. 《透明的红萝卜》

【答案】《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也发表在1985年的《中国作家》。莫言通过小说人物黑孩诉说了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寥荒凉,营造出了神秘的气氛和空灵的意境。

8. 《山上的小屋》

【答案】《山上的小屋》最早刊登在《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上,是残雪的代表作,也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残雪是具有鲜明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她着眼于深层的精神世界,不断开拓和挖掘,在中国文学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山上的小屋》中,残雪用一种怪诞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梦幻的境界,这个梦中世界是生活的原生态在时代缩影下的扭曲体现,而小屋这一意象正是残雪通过梦幻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的媒介。

9. 王朔现象

【答案】王朔现象是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王朔以“文革”为题材的小说,表现了与80年代同一题材的多数作品的不同视角和处理方式。王朔这种挑战“文革”的统一书写而引起争议,拓宽了这一敏感题材的表现空间。小说中的人物表现了对作为主体中心的意识形态的抗拒倾向,故事在世俗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展开,以调侃、嘻笑怒骂为语言的基调。针对王朔的争议,主要不是发生在艺术的层面,而是精神、道德倾向上所做的选择:因此,王朔及其文本成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10.“干预生活”

【答案】“干预生活”是1956年在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创作主张。当时的文艺创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和回避生活中重人矛盾的现象。“干预生活”的倡导者认为:作家不能也难以无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干预生活”就是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即作家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把它们揭示出来,给腐朽、落后的事物以狠狠鞭打,并且呼唤、鼓舞人民与种种阻碍人类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前进。

二、简答题

11.简述白洋淀诗歌的艺术个性及其文学史意义。

【答案】(1)艺术个性

①显著的现代主义诗歌色彩

“白洋淀诗歌”将关注点从现实世界转向内心世界,抒写个人内心生活。即使有现实反映,也是通过抽象或变形,转化为心理符码,传达情感或思考。

②强烈的批判和反抗色彩

通过隐喻、象征和反讽等手法来揭示当时反常、暴力的社会现实,表达自己对这些现象的极端厌恶与否定。

③浓郁的内省与孤独的诗歌品格

“白洋淀诗歌”在当代新诗史上不同于以往诗歌的是它内省的诗歌特征。“白洋淀诗歌”更多地沉入诗人内心,通过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来传达一种缺乏明确出路的内省,更多呈现情绪化色彩。

④向西方现代诗歌靠拢,呈现出异域风情般的审美效果。

(2)文学史意义

文革语境中的白洋淀诗群是20世纪中国新诗不间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当代新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①重新确立了诗歌本体的独特存在,坚持了诗人的个体主体性。

②对传统的二元对立的修辞学和“圣词”进行了颠覆和消解,运用现代诗歌技巧,隐喻、反讽、悖论、意象叠加和重合,表现内心世界的荒诞意识和对理想的追寻与探索。

③在时间向度上,白洋淀诗群实现了对当代十七年诗歌和文革诗歌写作的背离和反驳,接续了20世纪上半叶优异而可贵的诗歌传统,并开启了此后包括朦胧诗在内的对人性和文学性双重关照的诗歌脉络。

总之,文革时期出现的白洋淀诗歌着重对现实社会秩序和暴力专制进行批判,表现生命中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而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诗歌的这种纯粹的现代主义特征,直接预不和影响了“文革”后诗歌领域的现代主义探索。

12.结合作品论述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的得失。

【答案】(1)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的所得

以路翎1944年发表的《饥饿的郭素娥》为例,其心理小说的核心因素是对人的自由与尊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