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7岁,因“腹胀2年余”来诊。查体:贫血貌,脾肋下约10cm。外周血细胞涂片可见绒毛淋巴细胞。必须做的检查除外() 骨髓穿刺。 血乳酸脱氢酶。 血免疫球蛋白和β-微球蛋白。 胸部X线片。 腹部CT。
操作时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3层(天、地、人3部),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做紧按慢提(或用捻转补法)9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1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即将针按至深层留针。上述手法首先出现于() 《素问·针解篇》。 《通玄指要赋》。 《针经指南》。 《标幽赋》。 《金针赋》。
患者枢椎齿突基底部骨折,但无移位,寰椎亦无移位,枕颌吊带牵引2周后,颈痛减轻,活动范围增加,3周后离床活动,6周后颈痛再次加剧,活动明显受限,并逐渐出现四肢无力与瘫痪,迟发性瘫痪的原因是() 迟发性血肿压迫。 椎管内纤维质增生压迫。 脊髓血液循环障碍。 黄韧带增厚。 寰椎迟发性前脱位。
中级分析工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是()。 缓冲溶液的计算和配制。 常用的基准物质干燥条件。 能斯特方程的应用。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分析。
操作时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3层(天、地、人3部),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做紧按慢提(或用捻转补法)9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1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即将针按至深层留针。上述手法适用于治疗() 热病。 急性痈肿。 顽麻冷痹。 中风痹症。 癫狂。
咽喉色鲜红娇嫩、肿痛不甚者的原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