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705中外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九叶派诗人

【答案】九叶诗派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又称九叶诗人。曹辛之、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提、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九人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而得名。九叶诗派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新诗戏剧化”,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在诗歌艺术上,他们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

2. 革命历史小说

【答案】革命历史小说是指上世纪50至60年代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它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特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作品,代表作有“三红一青”,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

3. 铁凝

【答案】铁凝是我国著名的当代女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后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后期关注女性生存状态,成为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等。

4. 80年代文学

【答案】80年代文学即“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指1976年以后我国文学家的创作活动,以及人们对“文革”后正在展开的文学的命名。1976年粉碎汪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尤其是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而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变化,从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其特点是大众化与多样化,民族化和现代化,激昂与悲凉交织。

二、简答题

5. 简析王蒙的《蝴蝶》的思想艺术特色。

【答案】(1)《蝴蝶》的思想内容

《蝴蝶》中的主人公张思远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经历了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在被“平反”后回京,他开始浮想联翩,思绪任意地流动。文章用相对质朴的语言,浅显恰当的比兴,诉说一个故事,带着读者反思历史。

(2)《蝴蝶》的艺术特色

《蝴蝶》是一篇意识流小说,但又不同于西方意识流小说,它体现了王蒙小说自身的“东方意识流”特色。《蝴蝶》体现的“东方意识流”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

在《蝴蝶》中确实有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它们在小说的许多小节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但这些情节大多是在人物的意识流动中展开的,并没有多大的波折。

②运用了典型的意识流手法

例如,时空蒙太奇、内心独白、内心分析、感官意象、象征等意识流手法。小说所描述的时间跨越了30年,作者采用心理时间的结构,通过主人公内心思想意识的流动将过去、现在相互交叉、渗透。特定的环境,朦胧的思绪,配合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很是吻合。他的思绪流动着跳跃着,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城市,忽而山村,忽而张副部长,忽而老张头。前后跳动,不循轨迹,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情节制约,呈现一种自由的心理结构。

③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沧海桑田,官场升降沉浮,这一切使人想起那个古老的传说,“庄生梦蝶”。庄生梦见自已变成了蝴蝶,醒后却弄不清自己为何物,不知是庄生变成蝴蝶,还是自己原本是蝴蝶而在梦中变成了庄生。张思远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

总之,王蒙批判地吸收了意识流表现手法上的优点,虽然作品中有大量的意识流动,内心独白,联想、跳跃,但并没有扑朔迷离,晦涩难懂的感觉。这是山于王蒙在借鉴意识流手法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小说的特点,注重故事情节,小说中有完整的生活片段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完整的故事以及全新的感受。土蒙的探索创新是对新时期文坛的重要贡献,因此,被评论称为“东方意识流”。

三、论述题

6. 结合《小鲍庄》《爸爸爸》《棋王》谈谈寻根文学的艺术特征。

【答案】(1)对于世俗日常生活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风俗、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

《小鲍庄》通过对一个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生存、命运与心理状态的立体描绘,剖析了中华民族世代相袭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深刻地指出,“仁义”意识已经等同于某种“原罪”意识,同时作品也揭示了“仁义”文化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作家一方面发掘和表现了民族精神中善良、厚道、团结、抗争等美好意识,另一方面也批判了愚昧迷信、知天

顺命的民族劣根性和落后的宗族意识。小说中捞渣这一形象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他的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全部的美德、传统,自然也包含着“仁义”这一道德准则,而他的死亡正是民族文化中“仁义”观念走向消亡的象征。不少作家认识到,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并有可能使对个体命运与对社会、对民族历史的深刻表现融为一体。

(2)对传统文化暖昧不清的态度

倡导“寻根”的“知青”身份作家,“文革”后才有了接触“传统文化”的可能,于是惊讶于过去的无知,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孺慕:“聚一起,言必称诸予百家儒释道”,产生“感到自己没有文化,只是想多读一点书,使自己不致浅薄”的冲动。不过,他们大多更倾向于将“传统文化”作出“规范”和“不规范”的区分。对于他们所称的,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规范”的体制化的“传统”,持更多的拒斥、批判的态度; 而认为在野史、传说、民歌、偏远地域的民情风俗,以及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中,有更多的文化“精华”——这延续了“新启蒙”的批判立场。不过,在东西文化的对话、“碰撞”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在许多作家那里已不再单一,犹疑、多元、矛盾等的复杂性开始呈现。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作品通过一个山寨的衰微,反思全民族发展的途径。作品在进行民族自审方面,外化了人们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拼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丙患的形象是民族劣根的象征体。而革新者在“离经叛道”上都失败了,比如丙患娘带来的此许文明的消失,及至后来她本人也杳无音信; 仁宝想按照山外的风习搞些改革,得到的却是其父响亮的耳光。这些,都深刻地表现了民族自审、文化反思的主题。

(3)小说艺术受多种西方小说艺术的影响

在小说艺术的探索上,一些作家受到诸如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启发,把对于生活情景、细节的真实描述,与幻想、象征、寓言的因素蹂合,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情境。叙事变换的技巧也在一些作品中得到模仿性的运用:以“现在时”和“过去现在时”的叙述来处理历史,在叙述者和故事人物,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上构成复杂关系,以此来强化小说的叙述意识。这首先表现为小说整体情调、氛围营造的重现。其次,小说语言或者向着平淡、节制、简洁的方向倾斜,或者直接融进文言词汇、句式,以丰富语言的内涵、表现力,增强小说语言的“柔韧性”。

(4)小说的章法、结构、叙事方式,向古代小说取法

汪曾祺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存在“两个传统”,即唐人传奇和宋人笔记。前者是“投入当道的‘行卷’”,因为要使“当道者”看得有趣,赏识作者的才华; 后者却“无此功利目的”,故清淡自然,自有情致。50年代初,孙楷第在谈到当代作家向古代小说学习时,从另一角度也对唐人传奇有所贬抑,认为“传奇是史传的别支,是智识阶级、士大夫阶级的高贵文学”,“坐在屋里自己说自己的话”,他推崇的是明末白话短篇小说,因为它们的作者“化身为艺人,面向大众说话”。显然,汪曾棋、贾平凹、阿城等在这个时期的创作,都属师法朴素节制、清淡自然的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