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意为改造人们恶的天性而兴起人为的善。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种种情欲,如果放纵人之性,必然会导致暴乱,因此他指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同时荀子又把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他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又指出人

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的教育和经久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2. 苏湖教法

【答案】苏湖教法是比宋著名教育家胡缓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 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经今古文之争

【答案】经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儒家经学两大派在学术和争立学官问题上的争论。一派所依经籍为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故称经今文学; 另一派所依经籍据称为发掘出的先秦古文字本,故称经古文学。两派所据经籍,小仅书写字体和字句篇章不同,在治经观点方法和传经学统宗派上亦不同。经今文学师传严守师法家法,重在探索经籍的“微言大义”,为汉政权服务。经古文学重在训话考索经籍文字典故。前者把持西汉太学,先后立博士14家,后者多在民间传授。西汉末年,刘散议立经古文学官,招致经今文学博士激烈反对,两派之争自此开始。新莽时和东汉初,经古文学几度跻身博士之位,亦均未能成为官方显学,但在学术上则逐渐居于上风。东汉末年,郑玄不守经今古文的家法,博学多闻,以经古文学为主干,并吸收经今文学某些观点而遍注群经,参互各说,以成一家之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学的统一,经今古文之争遂告一段落。

4. 朱子读书法

【答案】朱子读书法是关于朱熹读书原则和方法的总结。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他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①循序渐进是强调读书要

按一定的次序和步骤,反对贪多务广; ②熟读精思是说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勤十思考; ③虚心涵泳指读书时要探明原意、独立思考、勤苦奋进、保持虚心; ④切己体察指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还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⑤着紧用力指读书要有坚持不J 解,勇往直前乃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读书精神; ⑥居敬持志指读书时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要树立远大的日标,明确读书的目的。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他的读书经验,很有见地,后人依据他的读书法,订立了读书程序,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但我们在考究朱子读书法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他所说的“书”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道德教育方面的“圣贤之书”; 一是他的读书法不曾注意到书本知识和实际调查的配合,更谈不到实验或实践。

5. 学田

【答案】学田是政府为学校置拨的田产、校产,以充办学经费。北宋熙宁兴学、庆历新政时,实行由政府向地方官学普遍地划拨一定量官田作为学田,以其租人充作办学经费的办法,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利用财政外收入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的经费问题。此后,学田成为地方学校的生命线。学田制度,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它为封建人才的培养和从文化教育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形成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6. 经世致用

【答案】经世致用是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思想,又称经世致用之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额、颜元、李搽、王源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批评理学的空疏,无裨于国家危亡,强调做学问是为了“经世致用”,而不是为了“游谈”。他们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学为圣人”,提出要以“明道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

能力的治术人才。这种主张敢于批判传统理学教育的束缚,追求教育变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7. 率性发展

【答案】率性发展是关于个体发展的一种思想,《中庸》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继承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思想,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天赋之性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顺应和发扬这种本性称作“道”,修明和推广这个道,就称作“教”。教育即修道,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率性”,尽量把天赋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体现出来,进而调节人的日常言行和喜怒哀乐之发,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8. 思孟学派

【答案】思孟学派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个学派,“思孟”指子思(孔子之孙孔伋)和孟柯,

孟柯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荀子评先秦诸子有“子思倡之,孟柯和之”之说。《礼记》中的《中庸》篇为子思遗著,阐发孔子的中庸之道。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倡天赋人性论,主张教育应循天性之自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步骤,认为依此步骤坚持不懈,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修养的“成功”。孟柯明确提出“性善”说,谓“仁义礼智”乃人心所固有,教育的作用即在存心养性,使处于萌芽状态的仁义礼智“四端”得到充分发展。相信教育有方,则“人皆可以为尧舜”。宋代朱熹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著《四书集注》,为从元代开始科举考试之主要根据。明代更尊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思孟学派因此被奉为儒学正宗,影响深远。

二、辨析题

9. 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含义

①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第二,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量的拓展,即教师要小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是专业性教师追求的目标。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它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第三,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的本领。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一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专业能力一般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第四,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②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颁发给个人,允许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资格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