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2008年12月22日,新浪公司和分众传媒集团宣布双方达成协议,新浪将合并分众旗下的户外数字广告业务。根据协议,新浪将增发4700万普通股用于购买分众传媒旗下的分众楼宇电视、框架广告以及卖场广告等业务相关的资产。分众传媒将保留其互联网广告业务、影院广告业务以及传统户外广告牌业务。

试结合双方原来的业务范围与竞争优势分析这次并购为并购双方及相关领域带来的影响,以及并购中潜在的可能风险有哪些。

【答案】(1)此番并购有利于于消除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买方公司的垄断实力或形成规模效应。最大的互联网广告公司与最大的楼宇广告的组合,将成就一家真正的广告媒体巨头。

①分众的发展态势:近几年来,通过连续的并购,分众传媒己经形成了特定群体较高的覆盖率,其楼宇电视确有其模式卜的合理性,没有内容成本。广告主则只需要将电视广告交付即可,不需要重新制作广告,其广告客户与门户网站类似。但问题是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已经让广告受众和广告主的选择更趋多样化。

②对新浪而言,数个季度以来,新浪、搜狐等传统的门户网站,其广告业务的增速虽然仍保持较高速度,但己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年保持100%以上的高增速。而专业网站和门户频道之间的竞争也趋于激烈。特别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广告主大幅缩减投放之后,新浪需要一个新的广告平台。

③如果收购分众,新浪除犷拥有汽车、房地产、金融以及工T 等传统的互联网广告客户之外,还将参与更加广泛的广告大战,其客户服务能力大大增强。多媒体策略可以为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立体资源的服务,以便更好地对线上线下广告客户进行资源整合。

④对业界而言,新浪合并分众户外数字广告业务意味着强强联合,新浪将线上广告业务拓展到线下,有利于增强广告资源的整合能力,满足广告主整合营销传播的需要。相比单纯的线上广告或线下广告,整合后的新浪的广告资源更加有吸引力,在竞争中将处于更加有力的地位,对其他传媒公司构成严重威胁。

⑤新浪的并购行为可能会引领中国传媒业并购的趋势,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推进我国传媒业的整合重组,改变传媒业的竞争格局。

(2)该并购中潜在的可能风险有以下几方面:

①贪多图大的心理陷阱

在自大心理的推动下,企业家为了更多地掌握资源,必然希望自己的企业能不断发展壮大。而实际上企业的真正目的在于盈利,当规模的扩大已到了减少利润的程度时,企业决策者还愿意通过资本运营扩大企业规模,那将是危险的事。

a. 客户广告预算或大幅减少。广告主的预算在经济泡沫其会溢出到楼宇广告市场,但是在经

济危机下这方面的预算就会大幅减少。他认为楼宇广告的弊端是:一不能提升品牌形象; 二不好衡量广告效果。

b. 团队与文化的整合困境。博客网创始人方兴东直言,新浪购并分众最大的困难将是整合,“文化的整合,团队的整合,业务的整合”。他援引数据称,一般“高科技购并成功率只有25%"。

c. 直面客户群整合面临困难。新浪与分众的结合,将使得两者在并购后包揽整个中国新媒体市场,但两者不同的业务模式,和用户群将使得整合变得更加困难。由于新浪和分众的广告主都是大中型广告主,以做品牌广告为主,但广告主是否愿为整合后的广告平台付出广告溢价或者进行投放倾斜,则是未知数,这也是整合是否成功的关键。

d. 新浪新闻将被边缘化。新浪传统的互联网新闻媒体优势,将会因为此次并购而被逐渐边缘化。他认为,广告和新闻的操作方式完全不同,新业务肯定会对新浪造成影响。②财务风险

规模越来越庞大的集团并购,涉及的资金动辄以数十亿、数百亿计,收购公司很难完全依靠自有资金完成,必须通过负债融资,而且不可能以单一的负债融资方式解决。高债务带来高利息费用,从而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一旦并购后的企业预期利润下降,会使收购者因债务过于沉重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的下降和每股收益的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使得企业的市场价值下跌,企业面临巨大的债务危机。

(3)整合失败的陷阱并购方根据并购协议取得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所有权、股权或经营控制权,仅仅走完了资产调整过程。在这之后包括财务整合、产业整合、组织人事管理整合、机制整合及企业文化整合等在内的全方位的整合过程,这才是企业经营向主题回归的过程,整合效果的好坏将更直接地影响企业资产重组的效益和并购后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

此次合并中,以新闻起家的新浪能否有效承接分众的户外数字广告业务成为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广告的经营逻辑完全不同于新闻,广告创作的人才与新闻人才也有巨大不同,两家公司的文化氛围更是差别悬殊。这意味着业务的整合过程将存在人事管理、文化融合、发展逻辑的矛盾,因而面临整合失败的风险。

2. 试用数据说明广告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及传媒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案】广告额曾是评价中国媒介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自1983年以来,中国各类媒体的广告经营额总体上呈上升势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媒体市场化程度渐高的态势。

在媒介产业内,广告对不同类别媒体的作用大小(以广告收入在总收人中的比重来衡量)并不完全相同。从广告作用大小的角度看,媒介产业内的媒体类别可分为以下二类:

(1)广告倚重型(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如免费报纸、广播电台、广播电视台。

(2)混合型(即经营内容有经营广告资源)如报纸、杂志。

(3)内容倚重型(只经营内容),如图书、唱片及公共电视台。此外,广告传媒可以将内容产品的定价远低于成本价来出售。

可以通过两组数据描述广告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及传媒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广告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相对常数所示,广告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对稳定,并占据一定的位置。例如,1990--1998年,美国广告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约为2%0

(2)广告是传媒产业重要的经济来源

从美国的情况看,免费报纸与广播电台几乎100%的收入来自广告; 广播电视台近90%的收入来自广告; 非免费报纸中的日报近80%的收入来自广告; 不同类别杂志对广告的倚重程度差异较大,大约从50%到90%0

3. 传媒行业的特殊性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1)传媒经济研究在给定假设上的特殊性

①“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处在由媒介产品不断重塑的过程之中,由此带来媒介产品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上的特殊性。媒介传播本身就蕴涵了社会偏好结构形成和改变的机制

a. 从物质技术层面而言,由于不同媒介载体有着不同的可获得性、参与条件和内容偏向,形成一种过滤机制,最终对一个时代的社会集体偏好产生影响。

b. 不同媒体组织基于不同的媒体文化理念,通过其对于资讯的选择、处理、解读及整合分析等等在传播资讯时所打上的各自的社会能动性的烙印,并由此对人们的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②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对媒介产品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的影响

a. 从个体层面而言,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轴线上,消费某类媒介产品越多,对它的偏好和依赖就越强,单位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可能就越大。

b. 从社会层面而言,一个媒介产品的价值并非内在于自身,其在空间维度上传播范围越广,引发的社会共鸣越强,其价值就越大; 同时,其在时间维度上不断融入新的形式元素并循环出现,由于传播心理效应的累积性,其价值也会实现动态成长; 另外,消费者经由媒介消费所形成或更新的社会心理偏好转换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消费行为时,媒介的价值进一步得到复合延伸。

c. 由于个体的偏好不同,媒介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随机性很高的动态过程,媒介内容消费的时间、地点、场所、受众群范围和受众间互动关系等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价值实现,并且随着传播范围和偏好结构的改变,最终的价值确认可能有一定的滞后性。

(2)传媒经济领域“稀缺资源”的界定和分析侧重点的不同

①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支持传媒业发展所必需的有形的生产要素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

②传媒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4. 试举传媒业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补偿性工资差别。

【答案】(1)补偿性工资差别

这是指“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生活中,会观察到人们会特别偏爱某项工作,这种偏爱并不是因为工资高,而是因为该工作可以给劳动者带来不是用货币度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