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613政治学基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神权论
【答案】神权论是指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命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的国家起源观点。这种观点在古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统治阶级,曾用这种观点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在我国古代,神权思想是很发达的。所谓“天道”就是把统治阶级的权力说成为来自天命。把帝王称作“天子”说他们是天意的执行者。在外国,神权说,最早发生于古代犹太的神权政治君主国。基督教早期代表也曾提出过这个思想。但是,神权思想的发达却在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基督教的势力支配了整个思想界。当时封建主阶级的思想家,在教权与皇权的斗争中,不论是主张教权高于皇权还是皇权高于教权的人,都宣扬神权思想,认为“一切权力来自神”。直到16世纪,一些思想家还力图用神权论证国王的无限权力,把这种理论作为专制君主的护身符。神权论纯粹是从宗教的观点出发,把剥削阶级国家说成是神的意志的体现,用来迷惑人民群众对于国家本质的认识,反对被压迫人民起来革命。因而,它从来就是反科学的观点。
2. 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
【答案】(1)政治管理
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管理行为。
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和社会后果。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包括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规制和协调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行为,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等行为。
(2)政治统治
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而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统治行为。
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3. 政治社团
【答案】政治社团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它小同于利益集团、压力集团、院外集团等概念。从社会利益关系方面来看,政治社团实际上是建立在多种社会关系及其利益关系基础上的组织和制度形态; 从政治权力的作用来看,政治权力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政治决策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利益,这就使得人民要求以特定的社团组织方式向政治权力表达自己的特定利益和要求,进而通过政治权力实现人民的利益; 从政治权利的作用来看,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社团实际上是公民的政治权利的组织体现。
4. 总统制与议会制
【答案】总统制又称总统共和制,在这种政体下,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他掌握国家行政权,直接领导政府,提名并经议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不由议会选举产生,也不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制首先出现在美国,后来为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国家以及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所仿效,如巴西、墨西哥、菲律宾、埃及等。
议会制分为议会君主制和议会共和制:
①议会君主制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议会君主制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府不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原则。议会不仅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议会选举产生的政府首脑组织政府,因此议会是真正的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拥有倒阁权,政府如果失失议会信任,要么集体辞职,要么请求君主解散议会。这种政体虽然保留了世袭的君主,但君主的职能仅限于象征国家的统一和主权而没有实际权力,因此被称为“虚位”君主。不过,君主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在国家权力的运作程序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在礼仪和形式上仍在国内、国际的国事活动中享有充分的荣耀和尊敬。
②议会共和制是指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在议会共和制国家中,总统是“虚位”国家元首,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并组织政府,政府要向议会负政治责任,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大选。西欧的共和制国家采用这种政体的较多,如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亚洲的印度、新加坡等也实行这种政体。
5. 国家结构形式
【答案】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按照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
①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②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如共和国、州、盟、邦)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
6. 多党合作制
【答案】多党合作制是指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以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作为实施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制度,这方面的典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则是革命的同盟军。作为它们利益代表的民主党派积极与共产党合作,参与民主革命斗争,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历史基础。
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随着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原先的民主党派已成为它们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人士的代表,它们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现实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7. 社会公共权力
【答案】社会公共权力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就全社会共同体来看,社会公共权力是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只有社会公共权力是政治权力,其他范围和层次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只是社会或政治力量而不构成政治权力。社会公共权力在原始社会是社会共同体意义上的公共权力,在国家产生后,它表现为国家权力。由于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利益常常冒充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因而剥削阶级政治权力常常以社会公共权力的虚幻形式出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公共权力才在本质和形式意义上重新回归全社会的权力。社会公共权力所具有的特点:
第一,普遍性,它作用于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并在这个范围内普遍有效;
第二,至上性,它是社会范围中的最高权力,不允许同样范围和层次上其他同等权力的存在。
8. 政治冷漠
【答案】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 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行为方式,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方面的原因:
(1)经过长期的政治浩劫之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而对政治无动于衷。
(2)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
(3)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政治管理的信任程度下降,进而导致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下降。
(4)在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故有些公民觉得其关心政治与参加政治与否均无所谓,从而不参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