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三S"

【答案】“三S ”是指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外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瑰nesSmedler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CAnnaLouiseStrong )和汉斯·希伯(BansShippe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于1928年底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途经苏联来到中国,开始了在中国12年的新闻记者生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一生中曾先后6次到中国旅行、采访。汉斯·希伯是著名的德国籍反法西斯作家、记者,于大革命时期来到中国进行采访,并多次深入抗日民主根据地,后于激战中牺牲。

2. 《共产党人》

【答案】《共产党人》是中共中央出版的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创刊于1939年10月20日,由洛甫(张闻天)主编,李维汉负责出版工作。毛泽东为它写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系统而又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18年中的宝贵经验,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该刊出至1941年8月停刊,共出19期。

3. 《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答案】《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1924年8月由北洋政府交通部颁布。规则中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从而改变了原来严加禁止的办法。规则还就收音机装设范围、收听内容、收音机收费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这个规则的颁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久,北洋政府责成东北无线电长途电话监督处在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等地筹建广播电台。

4. 复合型传媒人才

【答案】复合型传媒人才,是指不仅在新闻专业技能方面‘专多能,有丰富的经验,还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传输技能; 在知识结构上不仅有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融会,而且还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5. 《群众》周刊

【答案】《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u ,由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编辑兼发行人为潘梓年,实际主持者为许涤新。该刊以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为宗旨,同时还经常刊载介绍马列主义的译著和论文。1938年10月日军进犯武汉后,《群众》周刊被

迫停刊,同年12月迁至重庆复刊,1943年1月改为半月刊,1947年3月2日停刊。

6. 定本制度

【答案】“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定本”是指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出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7. 《民国》杂志

【答案】《民国》杂志于1914年5月10日创刊于日本东京,刊期不定,由孙中山等一部分国民党员创办。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后,该报即转为该党的机关刊物。由居正仟名义上的发行人,胡汉民仟总编辑,参加编撰工作的有朱执信、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邹鲁、田桐、苏曼殊等。该刊的中心内容是反袁,刊载大量文章揭露袁世凯独裁专制、媚外卖国的罪行; 主张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武力讨袁。

8. 澳门广播电视公司

【答案】澳门广播电视公司简称“澳广视”,1982年由澳门广播电台改组而成,分为中文台和葡文台两部分。1984年5月13日,该公司筹建的电视台正式开播,从而结束了澳门没有电视台的历史。创建之初每周只播40小时,覆盖面仅及本地。由于收视率太低,难以拉到广告,开办之初就亏损一千多万澳元。经过四年多的经营,“澳广视”接收私人股份,转为私营公司,政府拥有50.5%的股份,同时延长播放时间,推出新鲜节目,直播大型活动等。但至今尚未扭转亏损局面。

9. 《经济参考》

【答案】《经济参考》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第一份综合经济报纸,1981年创刊。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变动深刻,人民对信息产生巨大渴求,《经济参考》报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1984年9月,邓小平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1985年,《经济参考》报发行数量由上年的57万份跃增到78万份,盈利1000多万元,人均创利11万,为1984年的12倍。

10.表达权

【答案】表达权即人人享有表达自由的权利,这种权利包括以语言、文字或出版物、艺术或自己选择的其他方式,不分国界,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消息及思想之自由。表达权具体包括言论出版自由,包括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匡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与表达权有关的还有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

秘密的权利。

11.旗报和牌报

【答案】旗报和牌报是广泛使用于明末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旗报渊源于古代的露布,初见于汉朝,大量使用于魏晋隋唐等朝; 是一种书于帛,建诸竿,外形类似旗帜的新闻传播工具。一般用来传播克敌制胜的消息,有时也用来发布张皇国威和声讨敌方的政治檄文。经常书写鼓动口号,捷报,文告等,由专人骑快马在敌前敌后传送,起到鼓舞士气、动摇敌军的作用。牌报是书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形状大小无统一标准,内容作用类似于旗报。牌报是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的。牌报的内容十分庞杂,目的在于通报情况,壮大声势,安定民心,瓦解敌人。

12.《时事简报》

【答案】《时事简报》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在各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办的壁报的通称。1929年,毛泽东要求各军及各纵队都必须办一壁报,名称均为《时事简报》,内容是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情形、红军工作情形,要求每周至少出一次。1931年3月,毛泽东还以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撰写了在红色区域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和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了,进‘步推广《时事简报》这一宣传形式。由于这些指令的贯彻,《时事简报》成为根据地和红军初创阶段的主要新闻宣传阵地。

二、简答题

13.两宋时期的传播活动十分活跃,除了官办的“邸报”和民办的“小报”外,还有哪些主要的传播方式?

【答案】由于交通便利和印刷术的普及,两宋时期社会上的各种传播活动十分活跃。除官办的“邸报”和民办的“小报”外,还有榜文、檄文、诏书、大臣章疏、边报、传单等等,传播的既有政治和军事力一面的信息,也有大量文化信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榜”。

(1)“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唐以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汉唐。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

(2)“榜”的张贴地点视读者对象而异,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在北宋首都开封,多数张贴在皇城的东西垛楼和宣德门外。南渡以后的临安,则多数“揭于通街”,或张贴于接近宫廷和中枢部门的朱雀门外。

北宋末年,金军兵临城下,首都开封被围的那一段紧急时刻,“榜”曾经被当局用来作为一种紧急公布战况、传播和沟通信息的重要媒体。

14.论述“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

【答案】“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