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9032广播电视学与媒介前沿复试之传播学总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是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传播观。该理论认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以外,还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2. 噪音

【答案】噪音原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用语,指电波载传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理干扰,在引入到传播学研究中后,它指在传播过程中对讯息以及传达、反馈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干扰的障碍因素。噪音的概念最早由香农提出,后由德弗勒做了进一步扩展。噪音的存在会使传播的信息发生衰减或失真现象,如电视节目信号播出后发生图像扭曲、声音断续等现象。社会传播的过程中也有噪音干扰现象,如虚假、捏造、歪曲的信息等,社会传播中消除噪音干扰的主要做法有加大正面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次数、揭露虚假信息等。

3. 信息主权

【答案】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 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4. 廉价报纸

【答案】廉价报纸也称为大众报纸,除了价格低廉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 ②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乃至几十万份; ③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④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这种大众报纸在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成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

5. 信息高速公路

【答案】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和信息系统工程,是一种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对音声、影像、

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

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总统在1992年发表的国情咨文,倡议者认为,信息高速公路将永远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产生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影响。

6. 讯息

【答案】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它是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一般而言,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7. 有限效果论

【答案】有限效果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这一效果理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一种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应声而倒的靶了。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惟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舆论领袖等许多中介,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因而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弱效果论在纠正机械的“枪弹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又在某种意义上低估了传播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8. 新闻与宣传

【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与宣传又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新闻和宣传存在以下共同点与联系:新闻事业脱胎十宣传活动; 新闻与宣传同属于大众传播; 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二、简答题

9. 李普曼新闻理想。

【答案】沃尔特·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是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新闻思想主要如下:

(1l 舆论观

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源头为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

奠定了基础。

\2)关于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观点

①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②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

(3)议程设置的研究

此研究最早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像有可能与人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象之间的主要连接物。

10.传播制度中的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它的主要观点有:

(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4)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比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11.传播学的发展趋势怎样?

【答案】传播学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它的发展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1)科学化趋势

传播学研究的种种迹象表明,其科学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积极探索传播规律的态势

传播学若没有自己的明确的对象和范围,并从它的貌似紊乱的无序的偶然的现象中探寻研究出井然有序的必然规律,那么它是不能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所以,积极探索传播规律应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