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消费者和特殊的分解者,在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意义。有关秦岭地区土壤动物的研究,目前国内尚无专门报道,为了开展这方面工作,笔者于2003年4月、5月、7月、9月和10月5次对长安光头山7个不同林型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该地区以及秦岭地区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基础资料。 本论文分别从群落组成、群落季节动态、群落垂直分布、群落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群落分布系数和群落与生境之间的关系等七个方面对该区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1. 在该区7个不同林型中共获得土壤动物29类,16992只,分属4门14纲。其中,大型土壤动物有23类,2244只,分属于4门11纲,占全捕量的13.21%。中小型土壤动物有27类,14748只,分属于3门12纲,占全捕量的86.79%。在所获得的土壤动物中,优势类群是螨类和弹尾类2类,常见类群是双翅类幼虫、线蚓类、鞘翅类成虫、石蜈蚣类、鞘翅类幼虫和地蜈蚣类6类,稀有和极稀有类群有21类。 2. 该区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季节变化为春季=秋季>夏季,随月份变化趋势表现为5月> 9月>10月>7月>4月。个体数表现出的时间变化趋势为9月>10月>5月>4月>7月。大型土壤动物密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为5月>9月>10月>7月>4月,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为9月>10月>5月>4月>7月。可见该区7类林地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和密度均表现一致性的季节消长,即秋季>春季>夏季。 3. 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大致表现为A层最多,B层、C层较少的一般规律,有明显的表聚现象。 4.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7类林地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ˊ)与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E)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与优势度指数(C)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反。各类林地土壤动物Hˊ指数大小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将各个群落不同时期的Hˊ指数进行累加,取平均数结果发现,太白红杉林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阔叶杂木林群落,而人工落叶松林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最低。分别对Hˊ指数、J指数、C指数和E指数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以不同林型为调查单位时,4种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月为调查单位时,不同月份间的4种指数具显著的差异(P0.05)。并将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分别与土壤湿度和PH值进行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比较,发现类群数、个体数与土壤湿度、PH的相关性均达不到显著水平(p>0.05)。可见,该区各林型的土壤湿度和PH值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其变化对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没有造成显著性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