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中华报》
【答案】《新中华报》的前身是创办于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1937年1月改用本名,期号续前。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该报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月,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时兼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主要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内发行,直至1941年停刊。
该报积极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发表了大量社论、重要评论和中共中央的通电、文件等,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以及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的一些有关时局的重要文章,都曾在该报发表。
2. 《军人日报》
【答案】《军人日报》是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训练部主办的对开大报,1926年4月1日在广州创刊,宗旨是:“提高军人之政治观念,使军队真正成为拥护人民利益之军队”,“提倡军民合作”,“促进国民革命”。它大量报道国民革命军各军的活动,反映军人的生活和要求,又向军人介绍全国下农运动的形势,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勾结活动,还刊载了关于苏联的消息。同年8月,在湖南衡阳改组为北伐军总政治部主办的《革命军日报》,先后在长沙、南昌、武汉出版,郭沫若、潘汉年、杨贤江继任主编。
3. 《诚言》事件
【答案】《诚言》事件,是指1925年五册运动时期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刊登帝国主义宣传品《诚言》,引发社会舆论谴责的事件。《诚言》是一种类似传单的铅印宣传品,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出版处出版,不固定篇幅,不具出版机关。《诚言》的内容是为帝国主义辩护,颠倒是非,恶意攻击中国人民的爱国行动。这个宣传品一露面,就受到卜海广大市民的强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申报》、《新闻报》刊登《诚言》事件一出现,社会舆论立即沸腾起来,《血潮日刊》、《中国青年》等载文痛斥,几百群众涌到申报馆门前提出抗议。在爱国力量的说服下,《申报》在7月17日刊登《辟(诚言)》全文,18日刊登向社会各界道歉的启事,并印发(((诚言)是英国人的谣言》传单20万份。这场新闻斗一争的结局说明,中国任何报刊都必须坚持反帝、爱国的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4. 《澳门日报》
【答案】1958年8月15日在澳门创刊,后发展为澳门地区最大的报纸。该报重要消息大多
采用新华社等通讯社的电讯稿,集新闻性、生活性、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5. 《张园文录外编》
【答案】《强园文录外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其中的部分文章曾被当时的《万国公报》转载。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其思想内容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6. 《强学报》
【答案】《强学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86年1月12日由康有为创办,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该报由徐勤、何树龄主编,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该刊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这几句话,实际上就是《强学报》的办报宗旨。《强学报》还不用大清年号而用孔子纪年,借以“托古改制”。该报的出版引起了顽固派的恐慌,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后,上海强学会也被两江总督张之洞解散,《强学报》只出版了3期就夭折了。
7. 刻板印象
【答案】刻板印象是李普曼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一种简化形态的,用以协助人们获得有关真实世界的意义。”它是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中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8. 社交网络
【答案】社交网络也称关系网络。社会学中,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关系的集合,换言之,一个社会网络是多个节点(社会行动者)和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通俗地讲,个体的社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与他有各种交往、互动关系的其他个体和他自身构成的一个集合。社会网络影响人们在互联网上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社会交往的质量,微博发生作用的机制,即嵌套性,就是基于节点(个人)的社会网络的链接。
9. 《青年实话》
【答案】《青年实话》是大革命失败后,共青团中央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办的一份报刊,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1931年7月1日在江西永丰创刊,总编辑部设在江西于都,总发行所设在福建长汀,1934年5月都迁至瑞金。陆定一、魏廷群先后任主编。初为半月刊,
后改旬刊、周刊、五日刊,初为32开小册子,后为8开4版。发刊词提出:“力求文字作风的青年化大众化。”红军长征前夕停刊,现在所见最后一期为1934年9月30日出版的第113期。
10.强国论坛
【答案】人民网“强国论坛”是新闻网站中最早开办的时政论坛,创办于1999年5月9日。当时,为表达广大网友对以北约为首的美国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的强烈愤慨,人民网开通“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 论坛”。开通一个多月即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年6月19日更名为“强国论坛”。论坛的开通不仅在于实现网络的交互性,更重要的是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对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发表看法的重要场所,如今“强国论坛”仍是国内最热门的时政论坛。2005年、2006年,“强国论坛’夕、“强国社区”连续当选“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
11.《文萃》周刊
【答案】《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1946年6月由黎澎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12.《晋察冀画报》
【答案】《晋察冀画报》是在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家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1942年7月7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创刊,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它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创办人为沙飞、罗光达、章文龙、赵启贤等。因处于战争环境及物质条件困难,不能定期出版。初办时,附英文说明,兼顾对外宣传,解放战争期间面向部队。6年内出画报13期,另出从刊、画刊、摄影新闻等共60余期,总发行量近70万份。它的创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闻摄影出版事业有较大影响。
13.“三·一”事件
【答案】“三·一”事件是在港英政府当时抑“左”护“右”、亲美拥台的立场下,“左”派报纸与港英当局发生冲突的结果。1951年12月,香港九龙东头村发生一场大火,使16000多人沦为灾民,因为这一地区的居民多为爱国拥共的工联会会员,他们怀疑大火是有目的的纵火案,遂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也大造反对港英当局的舆论。中共华南分局对此十分支持,决定于1952年3月1日派出慰问团到香港支持灾民的斗争。因此,3月1日这一天,港英政府如临大敌,明令禁止慰问团入境,而周恩来总理得知消息后,命令广东有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