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

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a.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b. 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

c. 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我国必须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为什么说垄断价格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新形式?

【答案】价值规律在任何商品生产条件下都发生作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直接以它的价值为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而在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的形式。但是,垄断价格的出现不违反价值规律。

(1)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在垄断条件下,为争夺市场占

有率的竞争,为防止产品的积压,迫使垄断组织必须对市场的容量、价格与需求的关系等进行估测,而不能任意定价。

(2)垄断价格的出现,使一些商品的价格经常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但这并不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

①垄断价格不可能完全脱离价值;

②垄断价格并没有完全改变全社会商品价格和价值总额的一致性;

③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 可见,垄断价格的出现,价值规律并没有消失,只是其作用形式有所改变。

3. 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答案】(1)“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把人看作是自然条件的产物,认为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人口和种族的分布,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都听命十地理环境的支配。这是一种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潮。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因为它夸大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用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把外部自然条件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实质上,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一种外部因素,它对于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决不能取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①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②“地理环境决定论”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它把自然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完全归因于自然条件的决定性作用,把社会发展及人的活动单纯地看作是对自然界的适应,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归因于社会之外的自然界,认为人的体质、心理状态、人口和民族分布、智力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乃至社会问题的多寡和种类、宗教信仰、婚姻家庭形态都受地理环境的控制和支配。这就有失偏颇,没有找到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原因,至于脱胎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豪斯霍夫地缘政治学,进一步鼓吹“优等民族”有权占有“生存空间”和建立“新秩序”,将地理环境决定论发展推到了极致变态的高度。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作用逐渐变小,但其作用将是永远存在的,并且给人类文明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4.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仍然是“生动的

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5)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二、辨析题

5.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从哲学上讲违背了“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发展”的马克思卞义基本原理。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从哲学上讲并不违背“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问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