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卞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2. 唯物论

【答案】唯物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对象一一客观物质世界。唯物论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辩证法着重说明客观世界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辩证法。

3. 商品经济

【答案】商品经济是指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 交换价值

【答案】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 社会存在

【答案】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卞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它还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2)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就是劳

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辨析题

6.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答案】这种说法属于英雄史观,是错误的,主要理由如下:

(1)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种英雄史观在承认英雄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夸大了他们的作用,将其提升到创造历史的高度,是错误的。

(3)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7.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移入人的头脑”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后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

①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②观念的东西也就是意识。这句话的意思是: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育旨。

④有了人脑不等于就有了意识。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先有各种各样的物质现象,然后在实践中人脑才能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它们,成为不同的意识现象。

所以,“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这句话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论述题

8. 试述当代资本主义金融一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和新矛盾。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商品绝对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是一种相对过剩,

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新特点: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即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一次的周而复始现象。

a.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由于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会重新激化,导致经济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b.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a. 危机周期的长短不规则,周期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b. 周期进程中的阶段交替界限不清,每一阶段的特征不明显:

c. 危机的程度有所减弱,但生产过剩和失业却成为周期性的经常现象;

d. 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期间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局面。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的。具体表现为:

①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破坏,当这种比例关系失调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引起大量商品过剩,就会导致经济危机。

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与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相比,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严重对立。当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上的大量商品就找不到销路,就会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

9.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