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881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判断题
1. 效率与组织资源的利用有关,而效果则与日标达成度有关。( )
【答案】正确
【解析】“效果”是指做一件事的结果(通常指好的一面),与目标达成度有关; 而“效率”则通常是代表从事一项工作的状态或进度,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与组织资源的利用有关。
二、名词解释题
2. 前向一体化
【答案】前向一体化是指企业通过收购或兼并若干商业企业,或者拥有和控制其分销系统,实行产销一体化。即指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它们的控制,也就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生产技术的可能条件,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成品进行深加工的战略。实施前向一体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是特许经营,采用特许经营的形式授权其他厂商经销自己的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是用途最广、也是非常有效的前向一体化方式。
3. 变革型领导
【答案】(1)变革型领导的定义变革型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个人魅力对追随者进行个人关怀与智力上的开发,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
(2)变革型领导的特点①具有领袖魅力,能够提供愿景规划和组织使命,灌输荣誉感,赢得尊重和信任; ②具有感染力,能传达高的期望,使用各种方式强调努力,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表达重要目标; ③具有智慧刺激的技能,能够激发智力、理性和深入细致的问题解决活动; ④拥有个性化关怀,能够关注个体,对不同员工不同对待,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和建议。
4. Y 理论
【答案】Y 理论是由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它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人性观点。该理论认为:①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奋,喜欢工作; ②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 ③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来自我激励和自我指导; ④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5. Z 理论
【答案】〔1)Z 理沦的来源Z 理论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 大内在比较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管理特点的不同和分析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基础之上,参照X 理论和Y 理论提出来的新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
(2)Z 理论的内容
Z 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其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
①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②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③实行个人负责制; ④卜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⑤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⑥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⑦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6. 战略性变革
【答案】战略性变革是指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如果组织决定进行业务收缩,就必须考虑如何剥离非关联业务; 如果组织决定进行战略扩张,就必须考虑购并的对象和方式,以及组织文化重构等问题。
三、论述题
7. 描述对期望理论的理解。
【答案】期望理论是对激励问题的最全面的解释,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CVietorVroom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并形成。期望理论是指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既定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
(1)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依赖于对下列三种联系的判断
①努力一绩效的联系。个体感觉到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而达到工作绩效的可能性;
②绩效一奖赏的联系。个体对于达到一定工作绩效后即可获得理想的奖赏结果的信任程度; ③奖赏一个人目标的联系。如果工作完成,个体所获得的潜在结果或奖赏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与个人的目标和需要有关。
(2)期望理论的关键
期望理论的关键是作为一种权变模式,期望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原理能解释员工的激励问题。此外,即使知道员工希望满足何种需要,也不能保证员工能感知到良好的工作绩效可以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
(3)期望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
①管理者必须尽力发现员工在技能和能力方面与工作需求之间的对称性。为了提高激励,管理者可以明确员工个体的需要,界定组织提供的结果,并确保每个员工有能力和条件(时间和设备)得到这些结果。
②企业管理实践中应不时有公司在组织内部设置提高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性条款或举措,如为
员工提供担任多种任务角色的机会,激发他们完成工作和提高所得的主观能动性。
③要达到使工作的分配出现所希望的激励效果,根据期望理论,应使工作的能力要求略高于执行者的实际能力,即执行者的实际能力略低于(既不太低、又不太高)工作的要求。
(4)期望理论的局限性
①它强调报酬或奖赏,因此需要假设组织所提供的奖赏能够与个体的需要保持一致。这一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它认为每一名员下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②期望理论强调的重点之一是管理者应知道为什么某些结果对员工有吸引力,而另一些结果则无吸引力。
③期望理论注重员工的被期望的行为,可是员工不一定知道期望他们的是什么,也无法进行评估。
④期望理沦关心的是知觉,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关,个体对工作绩效、奖赏、日标满足的知觉决定了员工的努力程度,而不是客观情况本身。
8. 简述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及特性分析。
【答案】(1)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
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外部一般环境和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
①外部一般环境
外部一般环境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各类组织均面对的环境,外部一般环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a. 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组织必须通过政治环境了解政府目前禁止、允许、鼓励组织干什么,从而使组织活动符合社会利益,受到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b.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
c.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组织活动,特别是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d. 技术环境。企业必须关注所在领域技术手段的进步和相关动态,技术转移、专利保护等。 e. 自然环境。指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资源状况等自然因素。
②行业环境
行业环境也被称作组织的特殊环境,与具体领域有关的任务环境直接、具体地影响着组织活动。通常由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政府机构及公众等要素构成。美国学者波特认为,影响行业内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主要有现有厂商、潜在竟争者、替代品制造者、原材料供应者及其产品用户等五种环境因素。具体内容如下:
a. 现有竞争者。包括基本情况,如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产品的获利能力,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及其发展动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