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南大学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江南大学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一) . 2 2017年江南大学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二) 13 2017年江南大学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三) 24 2017年江南大学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冲刺密押题(四) 34 2017年江南大学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五) 44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农村文化中的大传统和小传统?
【答案】(1)“大传统”
“大传统”是指在一个社会里由上层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通常是由思想家的深刻反思所产生的精英文化。
(2)“小传统”
“小传统”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代表的生活文化。民间文化属于“小传统”并不是经过文人的“雕琢”而成的文化,因而带有质朴和粗犷的性质。
(3)大小传统的关系
①在中国农村社会,大小传统的分野一直存在。大传统的上层士绅文化着重于形式的表达,习惯于优雅的言辞,趋向于哲理的思维,并且关照于社会秩序伦理关系上面;而小传统的民间文化则不善于形式的表达与哲理思维,大都以日常生活的所需为范畴而出发,因此是现实而功利,直接而质朴的。
②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关系也并非判然两分,而是相互影响的。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士绅阶层往往乐于居于乡村,使得大传统与小传统、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存在许多的互动和交流,对于形成中国社会的农村文化影响甚大。
2. 现行的农民负担体制有哪些特点?
【答案】农民负担体制是国家对农村经营单位和农民享有各项公共服务的费用收缴与分配的管理制度和方式,涉及农村财政税收制度、农产品价格管理制度、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分配制度等。我国现行的农民负担体制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负担体制,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负担主体由社队集体重新转变为农户个人。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国家、集体和农户三者之间是直接分配,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分配关系更为直接。
农民个人分摊负担的形式有三种:
①按承包土地分摊负担;
②按劳动力(或人口)分摊;
③按农民产出的量承担。
(2)原有的公共服务产品,由间接负担变为直接负担,由隐性负担变为显性负担。在现行体制下,农民负担的公共产品转变为农户家庭的直接缴纳。除了缴纳国家税收外,农民还要以乡统筹和村提留的方式分摊公共产品的成本。此外,还有各种不确定的集资和摊派。这种种负担由隐性变成显性后,农民的感觉就直接多了。
(3)粮食等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农副产品的市场流通体制逐步形成。
(4)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作用机制有所减弱。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实行农副产品的价格保护政策,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增加国家积累的作用逐渐减小。不过" 剪刀差”作为一种隐性的农民负担还没有消除。
3. 我国农村的生育文化发生了哪些改变?
【答案】生育文化是指人们在生育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范制度,即人们在婚姻、家庭、生育、节育等活动中形成的思想理沦、价值观念、知识能力、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农村社区的生育文化既有所保留和继承,同时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主要发生的改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育观念
①从生育目的来看,在我国传统农村,主要表现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在今天的中国农村社区,这一观念仍然普遍存在。
②从生育子女的数量期望看,传统农村社区里讲求多子多福,人们往往希望有更多的子女,特别是更多的儿子。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转变这种多注電孩子数量的观点,人们开始更重视子女的质量,更讲究优生优育优教。
③从生育孩子的性别取向上看,传统社会历来的男孩偏好有一定程度的转变。虽然仍还有很多人希望生男孩,但以往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抛弃。
(2)生育风俗习惯
主要表现为传统农村社区一些带有封建、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正在被破除,一些新的生育风俗习惯应建立和发扬。
(3)生育知识和技术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社区人们所掌握的与生育相关的科学知识、技术、工具、设备、手段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妇女地位的提高,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等科学知识的普及,也不断地提高着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4. 农村为什么要加强家庭建设?
【答案】农村加强家庭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家庭的发展阶段中,农村婚姻家庭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离婚与再婚问题、赡养老人问题、女性地位问题和家庭暴力问题,要想解决这些家庭问题,加强家庭建设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2)之所以要加强家庭建设,是因为加强农村家庭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
①农村家庭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在我国越来越多地引起政府部门和农
民自身的重视。
②农村家庭建设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于改善社会风气和加强社会治安,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③没有农村家庭建设或者农村家庭建设不成功,对于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十分不利的。
④农村家庭建设是我国农村政策中的重要内容。
5. 什么是农村教育?
【答案】农村教育是指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和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地区举办的、以农村人口为对象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旨在最终消除二元结构的各级各类教育形式的总称。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
(1)农村教育具有过渡性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一方面,传统社会教育不能适应农村社会转型,必须重建教育体制;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处于社会转型期,其对教育的需求与现代城市教育存在差异。
(2)农村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农村教育以农村人口为对象,不是面对全民的教育。
(3)农村教育目的具有特殊性。农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教育和现代城市教育的融合,促使农村教育消失。
6. 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答案】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1)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31)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农村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意义: ①技业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是工业化的基础;
③中国的全人口以农村人口占主体的地位;
④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2)言心哲在《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中开宗明义,从衣食、人口、经济、社会、政治、教育、历史、工业、都市等九个方面阐述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
(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
农村社会学家李守经主编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是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任务角度说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认为农村社会学对建设现代化农村,制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实现城乡协调和融合发展都十分必要。
7. 实现“抽象工人”研究到“具体工人”研究的范式转换,对于重新理解“农民工”问题有什么启发?
【答案】对于研究范式从“抽象工人”到“具体工人”研究的范式转换说明对农民工的研究由一个抽象而庞大的社会范畴转变为具体情境之下的实践逻辑。具体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