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830现代汉语、作文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疏

,【答案】疏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形式,又称“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

,分别为《周易正义》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

《春秋左传正义》。

2. 读破

【答案】读破是古代的一种用来注音的校勘术语。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读,称作读破,如‘长幼’的‘长’不读‘喜好’的‘好’不读

3. 《康熙字典》 而读。、而读, 的音称作破读。读破了的字称破读字。

【答案】《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十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4. 郑笺

【答案】郑笺是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郑笺说,加以疏解。《郑笺》训话主要是字词句的训释,这是学者研究《郑笺》的重点,但《郑笺》也涉及整体内容的训释,关于这点历代学者没有涉及。从分析篇章结构、补释文题主旨、说明史实典故、解释名物制度看《郑笺》整体内容的训释,它从总体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的关照与把握,这对后世注释之学是极人的启发。

5. 三平调

【答案】三平调是指诗句中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的现象,又称“连三平”、“三平式”或“三

平脚”。三平调是古诗的典型,尤其是在平韵诗里,三平调最多。近体诗平仄协和要求严格,三平调在近体诗中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古体诗中,三平调却频频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例如杜甫的《岁晏行》中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6. 石鼓文

【答案】石鼓文是春秋秦景公时秦人刻在状似鼓形的十块石上的文字,为春秋时的秦国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其所刻内容为四言诗,共十首,诗名有“沔”、“霝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等,主要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因此也称“猎碣”。石鼓是战国时秦国遗物,石鼓文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7. (晋灵公)犹不改,宣子骤谏。

【答案】骤:屡次,多次。

8.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蔡琰《悲愤诗》)

【答案】季:末,一个朝代的末期。

9. 诛三父等而夷三族。(《史记·秦本纪》)

【答案】夷:诛杀,消灭。

10.莊子持竿不顧曰吾問楚有神充死己三幹歲矣。

【答案】顾:回头看。

11.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

【答案】诸:“之于”的合音字。

12.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行

【答案】亨:煮,后来写作“烹”

1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传》)

【答案】夷:消灭。

1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答案】(1)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2)再:第二次。

15.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

【答案】如:往,到……去

16.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踅起。

【答案】乍:忽然。

三、填空题

17.清人___编写的《經籍纂诂》,是按照___进行编排的。

【答案】阮元; 平水韵106韵

【解析】《經籍纂诂》由清代阮元主编,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

18.“孔廟四配”是孟子、顏子、___、___。

【答案】孔伋、曾参。

【解析】四配是孔庙受奉祀的人物中,仅次于孔子,又称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分坐于孔子像的两侧。依次为:孔子像东为兖国公颜回(复圣)、沂国公孔伋(述圣),西为成国公曾参(宗圣)、邹国公孟轲(亚圣)。早在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南宗衢州孔庙开始以四配附祀。曲阜孔庙则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才开始以四配附祀,并沿习至今。

19.汉隶之前的文字都称为____,小篆以后的文字都称为_____。

【答案】古文字; 今文字

【解析】汉简之汉隶是古今文字的过渡。小篆之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字。隶书以后的文字都是今文字。隶书正处于文字发展的过渡阶段。

四、综合题

20.先阅读后解答。

诸子但为末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 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吾与足下不及见也。行年己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乃通夕不瞑,何时复类昔日? 己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已三十,在军十年,所更非一。”吾德虽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邪? 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顷何以自娱? 颇复有所述造不? 东望于邑,裁书叙心。丕白。

(1)解释上面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词语。

隽 逮 诬 瞑 类 更 假 瞻观 易 攀援 秉 良 颇 述造 白

(2)上面阅读材料中先后出现的“但”和“以”是否意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