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诗歌领域的“元典”之作,不仅奠定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显示出巨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发挥着精神支柱的重要作用。鲁卿叔孙穆为晋卿范宣子释“死而不朽”时曾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诗经》正是先儒们“立言”的表现。《诗经》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灌注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更含蕴着先儒们的政治理想、文化精神和人文关怀。他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在之后的两千年历史长河中无人企及。因此,发掘其中的根本精神要义,能够为解决现代社会女性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参考。
全文共六万字左右,共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余论。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探讨《诗经》中的思妇诗和弃妇诗,对思妇诗与弃妇诗作出界定,明确思妇诗与弃妇诗的概念。指出两类诗歌的判断依据,并列出《诗经》中思妇诗与弃妇诗的大致篇目,对《诗经》中的思妇诗和弃妇诗基本内容加以分析,明确思妇诗与弃妇诗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第二章对《诗经》中的思妇诗和弃妇诗存在原因进行分析:兵役、徭役等各种行役之苦是造成夫妻分离、众多思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女子的色衰与男子的无德是导致婚姻中夫妻情感或事实关系破裂、大量弃妇诗存在的直接原因。经济地位的男强女弱和对两性社会角色的不同定位则是导致思妇诗与弃妇诗存在的深层原因。女性经济地位的不独立和男女有别、男外女内的社会角色定位使女性把家作为唯一的依靠和精神寄托,女性过多的依赖于男性劳动带来的安全感,一旦丈夫离家势必造成女性的过多压力,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的双重压力势必催生出大量的思妇诗与弃妇诗。
第三章分三部分讨论《诗经》关注女性问题、关照弱势群体这一优秀传统的形成:一是探讨周王朝礼治思想与《诗经》传统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周王朝吸取夏、商两朝的历史教训,以“敬天保民”、“崇善尚德”的思想治理国家,并以谨严的态度对待战争,在政教上“纳诗于政”才使《诗经》得以集结,为《诗经》传统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二是讨论孔子对女性的关照与《诗经》传统形成的关系,孔子与周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在思想上承继周公,重视民生问题。作为诗三百的整理者,他在《诗经》中保留了数量众多的思妇诗与弃妇诗,涉及到了妇女生存的根本问题,并将《诗经》确立为教材,体现出儒家诗教对人性和民生问题的关怀,对《诗经》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将《诗经》中思妇诗与弃妇诗的存在纳入到先秦儒家的文化视野中,探讨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与《诗经》传统形成的关系。重点探讨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政治理念和婚姻伦理观对《诗经》传统形成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从中华女性优秀品质的形成、后世史传文学中的优秀女性和后世对女性的关照三个方面讨论《诗经》传统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思妇诗,弃妇诗,先秦儒家,《诗经》传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