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个案研究

【答案】个案研究是指将时间系列设计应用到对单个对象干涉或政策的影响评估,又称单个案设计或单系统设计。其案主系统可指个人,也可是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等。研究者首先针对单个对象的特定目标进行足够多的重复测量,该阶段称基线期。稳定趋势的出现是重复测量是否结束的标志。然后,研究者引入服务并继续进行多次重测,本阶段称介入期或实验期。基线期的数据要与介入(实验)期的数据比较。研究者可把上述测量资料按时序画在一张图表上,在每个资料点间连上线段,判断数据变化趋势。如果数据趋势的变化点与基线期和干涉期的转换同时发生,一般可以认为干预发生了效果。

2. 心理防卫机制

【答案】心理分析理论是基于对人的性心理发展过程的分析。自我防卫机制是个人应付焦虑、防止自我过分强大、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正常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但过分使用则会导致心理问题。

3. 社会工作者

【答案】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4. 简单实验序列设计

【答案】简单实验序列设计不要求有控制组或控制组。首先,在多个时点对因变量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干预,再在多个时点测量自变量的数值。如果干预前的因变量水平稳定,干预后的因变量水平变化且变化程度持续提高,就可认为干预达成一定效果。

5. 社会工作

【答案】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这个定义还指出,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社会工作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二、简答题

6. 简述实验方法的思想。

【答案】(1)首先以一个理论假设为起点,这个假设是一种因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

(2)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①在实验开始时对因变量(y )进行测试(即前测);

②引入自变量(x ),让它发挥作用或影响;

③在实验结束前再测量因变量(即后测);

④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检验假设。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影响,从而推翻假设。如果有差异,则可证实原假设,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

(3)为了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通常将受试者分为两个组:实验组与控制组。这两个组是随机选派的,它们的所有特征和条件都相同,只不过在实验中,实验组受到自变量的影响; 而控制组则未受到这种影响。分两个组进行实验的目的是要考察自变量X 引起的变化E 。因为即使不引入自变量,由于某些其它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后(几小时、几天或一年)后测的数值也肯定不会与前测的数值相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由u 表示。实验组所受的影响实际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的因素,另一部分是由于新引入的自变量,即de=U+E。由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构成是采取随机分派的原则进行的,因此实验组所受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与控制组所受的影响相等(即都等于u )。这样,实验组真正受到的自变量的影响E 应该为:E=de-U=de-dc

7. 简述互助性小组与成长性小组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

①都是通过小组成员与工作员、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达到小组的目标。

②都是通过各种具有目的性的小组活动、小组分享方式来开展小组工作。

③小组过程中都要制订小组规范,都要按照小组工作的流程开展工作。

(2)不同点

①小组目标不同,互助性小组的目标是希望运用小组的方法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重建社会资本,达到自助互助的目的; 而成长性小组的目标则是希望组员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情绪、态度或者行为等方面获得成长。

②小组组员构成不同,互助性小组的成员是由于缺乏资源而面临共同问题或者困难的人

组成的,通常都是弱势群体; 而成长性小组则是由自身需要在行为、情绪等方面得到提高的人构成。

8. 影响个案工作会谈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这里包括会谈前、会谈进行中及会谈结束后的有关事项。

(1)工作者的心理准备

尽管对资深的工作者来说,会谈的程序己是轻车熟路,但是,每次会谈前做心理准备都是必要的,对于新的工作者来说更是如此。首先,工作者要清理自己的情绪,保证会谈是在自己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如果自己有心事,应该或是转介给别的工作者,或是更改会谈时间; 其次,工作者应该对已经掌握的案主及其问题的资料进行详细的阅读和思考; 再次,尽可能地想到会谈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及其应对措施。

(2)会谈场所安排

不同服务机构的会谈场所的安排和布置,会因机构文化的独特性而呈现不同的风格,设施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情况下,会谈场所都应具备如下条件:

①独立封闭的房间。半封闭或开放的场所不适合个案会谈。如在大的房间里以屏风隔出的空间里进行会谈会令会谈双方都缺少安全感。

②空间大小适宜。过大的空间会影响倾心地交谈,也浪费资源; 空间过小,影响空气流通,也给人以压迫感。

③房间布置简明单纯。不要有过多的摆设和杂物,以免案主分心。工作者与案主用的桌椅可移动,家具的质量、颜色、款式应给人亲切、温暖、舒服的感觉。

④房间空气畅通、清新,光线适宜,温度、湿度适宜。

⑤会谈时不受电话铃声、敲门声音或他人的打扰。

⑥房间外围环境清静不吵闹。

(3)工作者的仪表

人的仪表是人的气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如果工作者穿着过于随便、不整洁,或穿奇装异服,很难让案主对其产生尊敬、信服和信赖的感觉。因此,工作者的仪表很重要,工作者应把自己的仪表看作是自己人格修养的一部分、工作者角色规范的一部分。在会谈室里面对案主,既是一个工作的正式场合,也可以看作是与朋友相约的私人会面; 穿着打扮既不可过于随便,也不要太郑重古板,否则会将人拒之以远,不利于案主放松、倾心地谈话。工作者的着装应以端庄、典雅为宜,同时要根据案主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等因素的不同选择适宜的着装。

(4)双方的称谓

人际交往中,一个称谓往往决定双方的关系定位,并影响着双方的心理距离。个案工作中的工作者与案主是一种专业的助人关系,彼此恰当的称谓很重要,如果称谓不合适,将影响工作者与案主的互动。在与案主的初次见面时,工作者可以将自己机构对工作者一般性的称呼方式告诉案主。中国内地的一些福利机构对工作者的称呼是老师,如“张老师”等。工作者对案主的称呼应视案主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而定,一般工作者对案主以“姓”称呼较妥,如“张先生”,除非案主要求直呼名字。当案主特别要求工作者直呼案主的名字或其他昵称时,工作者一定要澄清此要求的意义,如果发现案主有将特殊的称呼作为某种特殊情感的寄托,必须拒绝使用其称谓。对于小孩子,工作者可以直接称呼其姓名或名。

(5)会谈中的记录

工作者在会谈过程中进行文字记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过多的!J 写,会影响与案主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