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817外国文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谓“托尔斯泰主义”?
【答案】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它是俄国宗法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
2. 以《伪君子》为例说明莫里哀喜剧创作的特点。
【答案】《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伪君子》前后写作五年,修改三遍,艺术上可谓炉火纯青。其创作特色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1)成功的间接描写
《伪君子》共五幕,但中心人物答尔丢夫直到第三幕第二场才出场。喜剧的前半部分答尔丢夫虽末出场,但事事与他有关。如奥尔恭家的争吵,嫁女引起的混乱,都是围绕他进行的。作者运用种种方式,多侧面地勾划出答尔丢夫的基本轮廓,刻画了他的伪善,并初步揭示其危害性,使之人未露面,性格却已突现在观众面前,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2)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层次分明
《伪君子》出场人物较多,作者巧妙地以答尔丢夫作为喜剧结构中心,通过他的伪善行径,把全剧的内容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迟主人公出场时间,便会剧内容安排更为合理,矛盾冲突更为尖锐集中,结构严谨精巧。
(3)人物塑造集中夸张,具有高度概括性
莫里哀充分运用夸张与对比手法,着重刻画了答尔丢夫的伪善性格。如答尔丢夫标榜不近女色,见到桃丽娜袒露的胸脯、就叫嚷要用手帕遮起来。但一听到欧米尔想见他,就立刻温柔起来,迫不及待地问道:她就来吗?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心向善、慈悲为怀的信士,但对自己的恩人,却既想霸占妻女,又想谋财害命。
(4)表现手法既严谨又灵活
作者严格遵守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法则,在有限的时空内展开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充分显示了其高超的艺术技巧。但同时,又在喜剧中掺入悲剧因素,还大量吸收了民间闹剧的表现手法,如家人争吵,桌下藏人等。这样全剧就显得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
(5)剧中人物的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桃丽娜的语言犀利、明晰、朴素、生动,处处显示她的爽朗的性格和来自民间的智慧。答丢夫的语言则是矫饰、造作,竭尽堆砌辞藻之能事,为自己的卑劣行为进行诡辩。人物的语言风格
极大地推动了对人物性格的表现。
3. 为什么说安徒生童话不仅是“儿童的童话”,也是“成人的童话”?
【答案】汉斯•克利斯田•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写过诗歌、戏剧和小说,但最有成就的是童话。安徒生童话不仅是“儿童的童话”,也是“成人的童话”,表现为“儿童性”与“成人性”的结合。
(1)“儿童性”表现在游戏性
安徒生童话对于孩子有着永恒的吸引力。它的“儿童性”首先表现在游戏性上。在安徒生的童话创作中,不难发现处处都有这喜剧性嘲弄的存在,进而体现出强烈的游戏性。如《衬衫领子》里,一个世界上最好的衬衫领子把穿着它的绅士和绅士拥有的一个脱靴器和一把梳子都当作自己财产,并以此为资本向袜带小姐、熨斗太太、剪刀夫人和梳子姑娘求婚,最后只是成为烂布被制成白纸。值得一提的是,安徒生的作品中极少为游戏而游戏,尽管这样的作品也还是有的,如《豌豆上的公主》、《打火匣》、《飞箱》等等,但多集中在其创作前期,吸收民间童话中故事性、娱乐性的成分更重。其中后期的作品,游戏性中普遍含有更深刻的意义,但这种深刻含义不影响游戏性本身带给孩子的快乐。
(2)“儿童性”体现在儿童崇拜
儿童崇拜也是安徒生童话“儿童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安徒生作品中的儿童性属于对孩子本性的崇拜,和对其社会地位的注目。他对真、善、美的歌颂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儿童传达的。《小意达的花》里,有孩子对花儿生命的珍视;《皇帝的新装》里,有存留于虚伪成人世界中纯真的童言;《没有画的画册》里,有孩子给予动物的情感;《安琪儿》里,有生病死去的孩子与野花的相守与感恩。这种儿童崇拜可以理解为源于他自身的“儿童态”。他对人际关系的体会,对爱情的感悟,甚至对自己拥有某种天才才能坚定不移的确信无不显示出十分天真幼稚的状态。这种“儿童态”是安徒生成为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非常重要的因素。
(3)“成人性”表现在从传统民间童话“叙述为主”向“描写为主”的转变
正像安徒生自己所说,他写童话是没有忘记成年人的。这种有意识的“成人性”的导入,首先表现在从传统民间童话的“叙述为主”向“描写为主”的转变。叙述是动态的,包含的是时间的概念。而描写是静态的,包含的是空间的概念。对于孩子来说,相对更喜欢也更适合于叙述性文本,这与童话故事与小说这两种体裁的作品较散文与诗歌更能吸引孩子阅读的实际情况是一样的。民间童话里描写、铺陈的句子很少,故事总是紧凑而密集的展开。而在安徒生童话里,时间似乎停滞了,作者为人称道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才能和诗人的气质尽情伸展在童话中。
(4)“成人性”表现在对现实问题的探讨
安徒生童话“成人性”另一表现是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作者温暖的人道主义思想正是表现在借用童话这种形式,提出了许多社会现实问题。例如《老懈树的梦》、《冰姑娘》书写生命与死亡;《夜莺》展示真与假;《开门的钥匙》、《皇帝的新装》使人明白虚伪为何物;《园丁和主人》暗含了作者对文体变革的态度;《海的女儿》、《坚定的锡兵》、《柳树下的梦》、《单身汉的
睡帽》里有各类的爱情;《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是对阶级压迫的揭露;《一枚银毫》探讨价值;《最后的珠子》解释悲伤对人生的意义;《一点成绩》里表达了对无良评论家的揶揄;《癞蛤蟆》赞扬坚韧的人性。安徒生还用童话的形式写成人故事,与他用童话形式写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一一散文、故事和游记式的中篇小说是一样的。如《两兄弟》,《古教堂的钟》和《新世纪的女神》等等,前者歌颂出身寒微而对人类进步有贡献的人,后者歌颂新的世界。
4. 奥尼尔的戏剧如何展示现代人的人生困境?
【答案】尤金•奥尼尔关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他的戏剧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代自我的特征与生存困境。《天边外》是奥尼尔的成名作。在这部三幕剧中,奥尼尔赋予了一个古老的关于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以鲜明的时代气息。
(1)对现代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揭露
这部戏由三幕组成,每一幕有两场,全剧三幕,一场室内,一场室外,它们分别以农庄和大路为背景,象征着该剧表现的几种对立的矛盾:陆地与海洋,庄园生活的现实与四海漫游的海员梦,约束与自由等。以天边有无的节奏性变化,暗示人物及其梦想间的变化,表现“渴望与失望的交替”,揭露出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的无法调和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能在“天边外”。
(2)对现代人的道德困惑的揭示
困扰现代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的自我困惑,这也是奥尼尔的困惑。奥尼尔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方社会的一个重大转型时期。精神信仰的崩溃带来整个西方社会道德秩序的紊乱。从表面上的物质丰富和经济繁荣,奥尼尔看到了人类内心的日益贫瘠和荒凉。人的灵魂、人的精神追求正在疯长的物欲中被渐渐吞噬。作品中罗伯特的对话揭示出现代人的道德困惑,即自我意识中多种道德观的并存和极大的不确定性。浪漫主义的自我实现梦想与为他人牺牲的基督教道德都在指导着罗伯特行为,影响着他的人生。当二者以互相排斥的形式出现在罗伯特的生活中时,便构成了罗伯特的痛苦和不幸的根源。从对话中的“也许,我想”等字眼可以看出罗伯特的内在迷惑。他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寻找和追求的是什么,也不清楚什么样的选择能带给自己幸福。他的自我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
(3)多重性的善给现代人带来自我内在分裂和斗争
《天边外》的主题并不仅限于展示一个偶然性的冲动所造成的后果,如果将人的命运置于偶然的运气的操控下并进行大肆渲染,无疑会贬低人的主体地位和剧作家的智慧。奥尼尔在《天边外》中所揭露的是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现代人的悲剧。罗伯特的困惑折射出每一个因失去上帝而失去灵魂依托的现代人的通病,西方的现代自我
产生于对多种道德源的不同程度及不同组合性的继承与吸纳,形成了多重性的善和多重性的自我。由于缺乏一种核心精神支柱的支撑,多重性的善给现代人带来自我的内在分裂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