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通大学艺术学院917中外美术史[专业硕士]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南通大学艺术学院917中外美术史[专业硕士]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7年南通大学艺术学院917中外美术史[专业硕士]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11 2017年南通大学艺术学院917中外美术史[专业硕士]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19 2017年南通大学艺术学院917中外美术史[专业硕士]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29 2017年南通大学艺术学院917中外美术史[专业硕士]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39

一、名词解释

1. 山水画南北宗

【答案】山水画南北宗是由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的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出自董其昌的画论《画禅室随笔》。董其昌推出了以纯化文人画为宗旨“南北宋论”,建筑了以南宗文人山水画为绘画高境界的理想模式,也即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这一学说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

2. 文人画

【答案】文人画是指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绘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绘画。特点是重视文化修养,强调笔墨趣味,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标榜“士气”和“逸品”。作为一种绘画思潮,初步形成于北宋中后期,成熟于元代“四大家”,后成为明、清绘画的主流。

3. 白阳青藤

【答案】白阳青藤是指明代中叶的两位花鸟画大师。陈淳号白阳山人,其后的徐渭晚号青藤,画史上并称“白阳青藤”。他俩把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对明清写意花鸟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 松江派

【答案】松江派又名“华亭派”,是明末山水画流派之一,以董其昌为代表。其支派有三:以赵左为首的称“苏松派”、以沈士冲为代表的称“百间派”和以顾正谊为代表的“华亭派”。他们都是当时的松江府人,风格互有影响,其画风逸润苍郁,骨格灵秀。

5. 六法

【答案】“六法”出自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谢赫的绘画理论著作《画品》,这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六法”即:①“气韵生动”,是把生动的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②“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③“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④“随类赋彩”是指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是指绘画的构图; ⑥“传移模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

6. 吴带曹衣

【答案】“吴带曹衣”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 而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两种著名的描法也流行于古代造像。

7. 《朝元仙仗图》

【答案】《朝元仙仗图》被元代画家赵孟)顷鉴定为北宋画家武宗元作品,是五代宋初道教人物画的代表。图中描绘了道教帝君诸神仙朝竭元始天尊的队仗行列。有两帝君(东华、南极)、真人仙人、玉女、神将等,共八十余人,其构图统一中求变化,在处理繁复的画面时,又能协调而不杂乱,全部行列有节奏地前进。线条遒劲流利,人物神采飞扬,衣袂飘举处,有“吴带当风”之遗意; 虽不设色却有五彩缤纷、绚丽夺目之感。画家用流利的长线条描绘稠密重叠的衣纹,临风飘扬。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帝君庄严,神将孔武,女仙顾盼生姿。

8. 张彦远

【答案】张彦远,字爱宾,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家藏法书名画甚丰,精于鉴赏,擅长书画,无作品传世。张彦远继承和发挥了古人的某些论点,认为书以传意、画以见形,绘画具有和六经相同的社会作用,并以形似与神似的结合来解释谢赫的气韵生动说。代表作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彩笺诗集》等。

9. 娄叡墓壁画

【答案】娄叡墓壁画为北齐墓室壁画。娄睿墓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王郭村,1980~1982年发掘。该墓是由封土、墓道、雨道和墓室4部分组成的砖构单室墓。墓主鲜卑人,北齐世祖高欢妻娄太后兄壮之子。该壁画或绘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场景,如出行图、回归图,或表现其死后升仙的虚幻境界等。手法写实,线条洗练遒劲,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采和动态; 晕染法运用纯熟,以淡红晕染,突出凹凸明暗的立体效果,具有实体和空间感。布局延续了汉代帛画所流行的天上一人间一地下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外来艺术成分,丰富了民族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体现了单线勾勒、重彩填染的中国传统绘画特点,代表着北朝绘画的新水平。

10.伤痕美术

【答案】伤痕美术是20世纪70年代的文革后期出现的美术现象。“文革”结束后,有些文学、美术作品开始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 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它的出现受到了文学的启发和影响,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伤痕美术”主要有两类:

(1)关于知识分子和老干部受迫害的题材;

(2)与知识青年在文革中的人生经历有关的题材。代表作有张红年的《那时我们正年轻》、王川的《再见吧,小路》等。

二、论述题

11.“元四家”是指哪四位画家? 他们在山水画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即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他们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都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善画山水,兼工竹石,以绘画作品表现其心境和生活情趣。

(1)黄公望雅好书画、音律和散曲,尤以山水画冠绝一时,取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赵孟頫之“古意”,并且细心观察自然,常“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辄即模写”,终于在晚年卓然成一大家,成为元山水画家中最负盛名的一位。黄公望的山水画,整体布局、形象塑造以及用笔用墨都显得冷静沉着、从容不迫,皴点勾染,有条不紊。山村、水居、小桥、流水平平稳稳,统一在和谐宁静的环境中。其传世之作以《富春山居图》卷最为著称,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烟云、山峦、杂树、沙诸和村舍,展现了百里富春苍茫明洁的深秋风光,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的杰作。

(2)吴镇擅画水墨山水和墨竹,善于用湿笔表现山川林木的郁茂景色,笔力雄劲。技法容纳南宋骨体,但又舍弃刚劲而趋于温润,独树一帜,明代沈周、文徵明等人多以他为师。尤喜作渔父图,表现苍茫气象,均为江南名山景色,水墨圆浑苍润,笔法凝练坚实,喜作洒脱流丽的草书题款,史称诗书画三绝,吴镇的绘画,山水、墨竹都有较高造诣。传世作品主要有《秋江渔隐图》、《渔父图》、《竹谱》等。

(3)倪瓒崇尚疏简画法,以天真幽淡为趣,能脱出古法,别开蹊径; 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疏林远帕,浅水遥岑,章法极简,墨色淡简却没有纤细浮薄之感,力求神似。这种“简中寓繁”的风格对明清两代文人画影响极大,明代江南人家以有无倪画来判清浊和雅俗。传世作品有《雨后空林图》、《渔庄秋霁图轴》、《六君子图》轴等。

(4)王蒙乃赵孟烦外孙,家学渊源,绘画工人物,尤擅山水,得外祖点拨,更参酌唐宋诸家,师法造化而独具面貌,喜欢用枯笔干效,创牛毛皱,皴法简练成熟。他的山水布局满而不臃,密而不塞,用笔繁复,富于层次感和空间感,善于表现江南山川的温润感,创造出翡郁深秀、苍茫幽致的境界,如《青汴隐居图》轴、《夏日山居图轴》、《葛稚川移居图》轴等,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元四家的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地区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12.试述郭熙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贡献。

【答案】(1)郭熙是北宋前期卓越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成就及艺术见解在古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林泉高致集》一书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了郭熙山水画创作的理论:

①郭熙强调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保持“林泉之心”。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喜欢山水和山水画,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本性中有“林泉之心”,即观赏自然或山水画能怡悦性情而“快人意”。《林泉高致集》一书中不仅阐述了自然山水体貌结构的规律及其在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中的变化特征,而且还特别强调画家如何去发现和塑造山水的优美艺术形象:“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现千姿百态,画家应选取动人的景色加工提炼,经过反复酝酿以造成富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