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830环境化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离子交换吸附【答案】离子交换吸附是指由于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

在吸附过程中,

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的过程。它属于物理化学吸附过程。

2.

【答案】多氯联苯

污染物。是指一组由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烃类理化性质稳定,用途广泛,已成为全球性环境化合物,是水体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之一。

3. 次生矿物

【答案】次生矿物是指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却有所改变。通常根据其性质与结构可分为简单盐类、三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

4. 二次污染物【答案】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有硫酸雾、硫酸盐、硝酸与硝酸盐、光化学氧化剂等,在水体和土壤中有重金属离子的络合物、农药及一些有机物经生物降解、光解、水解及氧化还原等化学作用的产物。

二、简答题

5. 写出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层吸收太阳辖射紫外线的化学反应式及臭氧层被大气污染物破坏的催化反应式。

【答案】(

1)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紫外线的化学反应式

(2)臭氧层被大气污染物破坏的催化反应式

总反应式

6. 简述DDT 的主要特性和在环境中迀移、转化与归趋的主要途径。【答案】(1)DDT 的主要特征

①热稳定性高,挥发性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和脂肪;

②在植物叶片中积累大,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③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在土壤中移动难;

④可发生生物降解,可分为还原氧化和脱氯化氢,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发生光解和光降解。

(2)DDT 迁移、转化、归趋主要途径

主要反应是脱去氯化氢生成DDE 。DDE 对昆虫和高等动物的毒性较低,几乎不为生物和环境所降解,因而DDE 是贮存在组织中的主要残留物。在生物系统中DDT 也可被还原脱氯而生成DDD , DDD 不如DDT 或DDE 稳定,而且是动物和环境中降解途径的第一步。DDT 在土壤环境中消失缓慢,一般情况下,约需10年。

7. 以铅为例分析重金属在水环境中迀移转化途径。

【答案】铅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途径如下:

(1)含铅的稀释、扩散;

(2)水体中胶体物质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主要包括无机胶体和有机胶体;

(3)氧化一还原转化;

(4)溶解和沉淀反应;

(5)配合反应,包括无机配体和有机配体;

(6)生物甲基化作用;

(7)生物富集作用。

三、论述题

8. 请描述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答案】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

(1)酸雨

酸雨是指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在不降雨的H 子,从空中降下来的灰尘所带的一些酸性物质。

(2)臭氧空洞

臭氧空洞实施大量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等化工制剂的氟氯烃导致臭氧减少,造成臭氧层缺失。

(3)温室效应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此为“温室效应”。

(4)淡水缺乏地球上大部分水都为咸水,能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水资源的2.7%。

(5)生态恶化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方式,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平衡机制,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6)资源短缺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资源被开发应用,但资源是有限的,盲目开发造成了资源短缺。

(7)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即土地退化。

9. 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成因及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

【答案】酸雨的主要成分、成因及有关化学反应式如下:

(1)酸雨的主要成分

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最常见的就是酸雨。pH 小于5.6的降雨称为酸雨。酸雨现象是大气化学过程和大气物理过程的综合效应。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

(2)酸雨的成因及有关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