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治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协调

【答案】政治协调是政治指挥的一种力一式。政治指挥是政治权力按照特定政治规划和目标,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和协调社会成员以实现政治决策的行为。政治协调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不同形式的协调,以达到合作协力的目的。政治协调一般包括权威性协调和沟通性协调等等。

2. 政党制度

【答案】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政党制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

①政党制度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设立的,其最大原则是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利益实现,因此,统治阶级可以根据自己利益和统治需要而随时改变政党制度。

②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政府制度一般具有法律明确、具体和特定的规定,而政党制度可以在宪法中作原则性规定,也可能按照宪法惯例而形成,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③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

3. 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社会主义民主是指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而建立起来的政治民主,是保证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广泛、真实、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政治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制度,社会成员自治的制度等

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通过社会主义法制予以保障。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基本规则,因此,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治理和政治运行的基本方略。所以,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时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4. 国际法

【答案】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它是国家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整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原则、规范和制度的总

和。其基本特点包括:

①主体主要是国家;

②由主权国家在处理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③约束力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其执行主要靠相关国家的自动、自愿和自觉。国际法的约束力,必须而且只能建立在相关国家承担的义务之上。国际法的实施和实现,依靠的相关国家对于实际履行所承担的义务的自愿和自觉。

5. 国体和政体

【答案】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由于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直接决定着国家的阶级属性,因而国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内容。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国体是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决定因素,国体必须通过一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来反映和实现。

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尤其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等,决定了国家机关设置和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从权力配置和国家机关设置的角度看,政体主要地体现为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行使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前者是指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由一个机关集中行使,还是由数个机关分工行使; 后者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由一个人组成,还是由一个集体组成,也就是由一个人还是由一个集体形式的机构行使国家最高统治权。

6. 国家主权

【答案】国家主权是指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是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

①对内的最高权力,是指国家对于所辖范围内的一切事务的政治统治权;

②对外的独立权力,是指国家自行决定和处理一切内外事务的权力,这种独立权力,是由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力决定的。在国际社会生活中,国家主权主要体现为国家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二、简答题

7.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它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进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政治社会化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对于社会成员个人来说,政治社会化不仅是其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成熟过程是他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

(2)维持、改变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在现有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政治社会化灌输、传递的首先是既有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政治规则规范和政治行为模式。

(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政治社会化通过造成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影响政治体系的维持或改变。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反之,则具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8.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儒、道、法三家,在我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1)由孔丘所创立、孟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儒家学派,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其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两书。儒家的政治学说,概括起来有两个主要方面:

①首先是坚持“为国以礼”(《先进》)的政治原则,这就是所谓的“礼治”。孔子的目的就是以周代的礼法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其次,儒家学派提出“为政以德”(《为政》)的治国之道,即所谓的“德治”思想。孔子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来维持社会统治; 注重用“宽厚”的办法来进行统治,并要求统治者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所提出的这种统治方略,经过孟子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又被归结为“以德行仁”的“王道”,并以此来反对“以力假仁”的“霸道”。

(2)法家是与儒家相对立的主要流派。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他反对孟子的“仁政”和“王道”,主张“霸道”和“以法治国”,主张以积极的手段来治理国家。他把慎到的“势”、商鞍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整套法家的治国理论。他对君主的统治术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其中许多思想早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1700多年。两千多年来,法家在我国社会虽然一直居于儒家之下,但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却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老了和庄了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无为而治”,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但这并非意味着统治者应该放弃对国家的治理。老子说过:“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老子》第三章)由此可见,他的目标还是要达到“治”,具体而言,就是实现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一直被历代统治者作为一种补充性手段,用来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统治,并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与儒法思想一道起着重要的互补作用。“无为而治”主要被作为一种权术思想,成为统治者调节其内部矛盾、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方法。它不仅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引起了当代一些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

儒、法、道三家的治平之学,各有特点、互相对立、互相渗透。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正是这三派思想交错运用、互为表里和互相补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