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工程学院610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是( )。
A. 严密性、流畅性、准确性
B. 敏捷性、严密性、独特性
C. 准确性、变通性、敏捷性
D. 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考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答案】D
【解析】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创造性认知品质的核心,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产生新方案和新成果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因此,答案选D 。
2. 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不同,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的努力归因是一个( )。
A. 内部但可变的归因
B. 内部仍不时变的归因
C 外部但可变的归因
D. 外部但可控的归因
【答案】A
3.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在学校表现最突出、易见的时期是( )。
A. 小学低年级
B. 小学中年级
C. 小学高年级
D. 初中
【答案】A
【解析】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4. 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考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应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中止厌恶刺激的方式来实现。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5. 青少年神经系统结构与机能的成熟为其心理发展趋向成熟奠定了基础,这突出表现在其思维发展上,已能进行( )。
A. 动作思维
B. 形象思维
C. 抽象逻辑思维
D. 发散思维
【答案】C
6. 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的学习策略是( )。
A. 复述策略
B. 概括策略
C. 精细加工策略
D. 群集策略
【答案】D
7.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 )的过程。
A. 建立暂时神经联系
B. 试误
C. 学习者发挥潜能和自我实现
D. 顿悟
【答案】C
8. 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称为( )
A. 原型启发
B. 原型定向
C. 原型操作
D. 原型内化
【答案】D
9. ( )是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C. 华生
D. 埃里克森
【答案】D
10.学习策略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是( )。
A. 教师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策略
B. 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任务,确定所必需的学习策略及其执行方式
C. 如何将学习策略以外显的、程序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D. 是否能找到有效的、现成的学习策略
【答案】B
二、简答题
11.简述法制教育及其作用。
【答案】(1)法制教育的含义
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对少年儿童进行法律观念的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逐步树立法制观念,养成守法的习惯。
①知法: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理解法律与一般行为规范的区别,认识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具有指导作用、评判作用、预测作用与警示作用。
②懂法:使学生懂得法律是强制性调节社会关系的工具,依据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方面,法律有不同的种类,如宪法、民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经济法、婚姻法等。理解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懂得什么是犯罪。并逐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