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712理论语言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字

【答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发展早期是图画形式,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而分成各小类。从文字最小单位可以划分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表音文字按照字符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和音节文字。从起源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语言的功能,突破了语言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传播,书面语也因此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2. 语法

【答案】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即说话所遵守的词句排列组合的规矩。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 二是指语法学,即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具有抽象性、生成性、层次性、递归性、系统性和稳固性等特征,一般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是指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句法是指词或词组组成句子的规则。

3. 语义场

【答案】语义场是指在同一个语义系统中,在共时条件下,若干个具有共同义素的义位聚合起来的聚合体。把不同的词的意义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某此词义与另一咚词义往往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义素表现出来)。人们根据这些词义上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把词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类,这就是词义的聚合,分出来的类就是语义场(词汇场)。所以语义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词义有共同的义素,又有一些不同的义素,表明词义彼此之间的区别。例如,汉语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可以构成一个亲属义场,它们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同胞亲属,同时在性别和长幼上又各自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彼此区别。由于抽取的共同语义特征不同就会构成不同的义场,因此不同的义场会有层级关系或交叉关系。

4. 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

【答案】(1)构形语素

构形语素指的是指在构词中只负责起改变词的形态,不改变词的意义,也不生成新的词的构词语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词根和派生词缀称为构词语素,

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也可以和词缀一起构成词。派生词缀豁附在词根语素上构成新词,也即增加了新的词汇义内容或改变了词的类别归属。如英语的work 是个动词,表“工作”义,而加了派生词缀-er 后的worker 增加了表“……的人”的词义,词类也变成了名词。

(2)构词语素构词语素指的是在构词中生成新词的构词语素。把屈折词缀称为变词(构形)语素。

屈折词缀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也即屈折词缀增加的是表示句法范畴的意义,并且总是不改变词的类别归属。比如英语的book 加上-s 以后成为books ,walk 加上-s 、-ing 、-ed 之后而成为walks 、walking 、walked ,复数s 不仅与单个名词有关,还决定句子中与它搭配的动词要用复数形式,是句法范畴的表征。加了屈折后缀之后,名词仍然是名词,动词仍然是动词。因此加了屈折后缀的词形都被看作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而不是不同的词。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都是语素的组成部分,是两种有关联的语素类型。

5. 词义的模糊性

【答案】词义模糊性是指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词语意义的一种的特征。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即使像“人”这样的词义,尽管所指是明确的,但词义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每个人的回答也决不会完全一样。这些例子说明,一般词的词义多少都带有模糊性。

二、简答题

6. 车甫音发音的三阶段是什么? 举例说明。

【答案】单独发一个完整的辅音,都要经过发音的三个阶段:成阻、持阻和除阻。成阻是有关的发音器官开始动作、形成阻碍的阶段; 接着是发音器官的持阻; 最后,发音器官山持阻到回复原状,就是除阻。例如发塞音[p]时,首先把上下唇合拢,使口腔闭住,这是成阻阶段:然后气流由肺部呼出,被堵在口腔内,这是持阻阶段;最后把双唇张开,让气流冲出,这是除阻阶段。

7. 词义的演变有哪些主要的情况?

【答案】词义的演变,就词的某个意义本身的演变来说,有深化、扩大、缩小和转移等情况; 就一个词所具有的意义的数目的演变来说,有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

8. 方言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1)方言是由于一个社会内各地区不完全的分化或是几个社会间不完全的统一而造成的。

(2)一个社会内各地区发生了不完全的分化,各地区的居民彼此间的交往就会减少。这时候,在一个地区内,语言中出现的新成分一般就不会传播到其它地区去; 这个地区内,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一般也不会波及其它地区。这样,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将逐渐减少,不同点将逐渐增加,逐渐形成各地区语言的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于是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也就是说出现了方言。

(3)几个社会间不完全的统一也会促进方言的产生。几个毗邻的社会,可以以一个比较强大的社会为中心而统一起来,由于各个社会的经济本来就不发达,结果一时并不能形成1个完全统一的经济单位,因而在政治上也常常不能高度集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方面要更多地在原有的较小的区域内来往,一方面也要在整个社会内活动。这样一来,各个地区原来使用的不同的语言,就不能在全社会沟通人们的思想。于是,其中一种语言就扩大了流通的区域,吸收了其他语言的一些成分,逐渐发展为更大范围的全民的语言,而其他地区的语言则互相吸收、特别是向这种全社会范围的语言吸收有用的成分,彼此更加接近起来,变为这种语言的方言。

9. 什么是外来词? 请举例说明。

【答案】外来词指音义都来自外语的词,其中包括音义的完全借用,也就是词的意义和声音形式都是来自外语的词的。例如,英语的"bonne" (女佣人,保姆,与法语的"bonne" 同)"chauffeur" (汽车司机,与法语的"chauffeur" 同)。

(1)比较常见的外来词是根据本民族语言的语音结构规律把外语中被借用的词在语音形式上加以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汉语的“阿司匹林”是借自英语的“aspirin ”的一个词,意义相同,但语音形式却走了一些样。

(2)有时为了便于理解,人们还以借用的成分加上本族语言中固有的构词材料构成外来词。例如汉语的“啤酒”(英语的"beer" )“卡车”(英语的“car" )“卡片”(英语的“card" )“法兰绒”(英语的“flannel" )等,“酒”“车”“片”“绒”等都是汉语固有的构词材料。

10.为什么语言中一般的词都有多义的特点?

【答案】一个词在刚产生的时候,它的意义只是对某一类客观对象的概括反映,因而它往往只有一个意义. 但是客观对象本身是复杂的,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和其它的客观对象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也就是说,甲类对象的某些特征可能也是乙类或丙类对象的特征。因此,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就有可能根据两类或几类对象之间的形状、颜色、性质和功能等特征方面的共同之处,用称呼甲类对象的词去称呼与甲类对象的特征有联系的乙类或丙类对象,因而产生出与它有联系的新的意义。一个词的词义所概括反映的那类对象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它通过这些特征而与其它对象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一种语言的词汇中,可以用一个词来反映这些联系,形成多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