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移人情
【答案】“移人情”是要以杂文切实的、意味深长的内容和生动泼辣的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在领略杂文内容的同时,能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2. 同期声
【答案】同期声是指与电视画面同步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人物的谈话和现场的各种实况音响。同期声是电视评论各种声音符号中最重要和最富感染力的组成部分,与画外音、主持人(记者)的演播室点评及各类背景音响不同的是,它更具有现场感和表现力,而且具有更为鲜明的个性特征。
3. 论据
【答案】论据是指评论文章中使论点得以成立和促其深入的相关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没有论据的论点,论点一经产生,它就必须以一定论据为前提。一篇评论文章要说服人、引导人,特别是把那些不同意见者拉到自己一边,没有充分的事实和理论,也是不能奏效的。
4. 编后话
【答案】编后话是指广播电台对播出的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新闻及时做出评介、分析、建议、倡导和号召,同时它还往往针对新闻中的观点、材料、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进行解释、答疑,以突出稿件的思想性和特殊的现实意义。编后话是从报纸的“编者按”演化而来的。编后话一般是广播新闻播出后所进行的理性分析和舆论引导。
5. 社评
【答案】社评是对当前社会中的某一现象进行评沦,一般称为“社会时评”,属言论、杂文性质。它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该现象的看法,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其作者不限,可以是本报刊的编辑、记者,也可以是社会群众。
6. 文前按语
【答案】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是最常用的按语形式。它居于文章或报道之前,常以楷体或比正文大一号的字体排版。在三种按语形式中,地位最为重要,编排位置最突出、显著。写作要求言简意赅,常使用论断性语言,不必重复叙述新闻中的事实,也无需组织论证,只要直接、
鲜明地提出论断即可。文前按语不要拟标题,也不宜署名。
7. 立论
【答案】立论,是指作者从正面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态度的论证方法。立沦汇总常用的方法有事例论证、事理论证、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等。作者在使用某个比喻时,一定要强调该比喻的适用范围和它的不足之处,最终还是靠论证来解决问题。
8. “配”评论
【答案】“配”评论,是指为配合某一特定的新闻报道而撰写的言论。无论是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还是短评以及编者按、编后,它们都常常依托新闻报道发表。新闻事实是否值得配评论取决于它是不是有值得评论的价值,当新闻报道触及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包含有启示性、解惑性的思想和观点在内时,就值得配写评论。
9. 时务文体
【答案】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创造的新型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在梁启超的《时务报》用的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熟练,又被称为“新民文体”。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10.本台短评
【答案】本台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运用便捷的评论体裁,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本台短评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出手快、效果好的特点,常常采取以小见大、通俗明快、深入浅出的议论,博得人们的青睐。其规格介于评论员文章与编者按语之间。短评很少单独发,一般都配合新闻播出(有时也配合通讯等)的形式出现。
11.国际评论
【答案】国际评论是指新闻媒介评论国际事务的政论性文章,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述评、署名评论等。中国新闻媒介的国际评论,其职能是向国内外的读者或听众,分析国际上新近发生的事件和动态以及国际局势的发展和演变,解释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方针和政策,宣传中国对各种国际问题的观点和原则立场。
12.广播新闻评论
【答案】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评论的一种,是广播评论的核心。狭义上的广播评论是指广播新闻评论。广播新闻评论是专门供广播使用的新闻评论,是广播新闻媒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电台宣传的旗帜,是广播新闻宣传的灵魂。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是:有的放矢,具有强烈
的新闻性; 观点鲜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面向基层,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它是“有声评论”、“口语化评论”。
13.总论点
【答案】总论点是指评论中全部观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是作者需要全力说明的总主张、总看法,是贯串全文的一条红线。一篇完整的新闻评论,一般总有一个总论点,也可称作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或通常所指的主题。
14.贴近实际
【答案】贴近实际,是指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大局服务。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巨大课题作为我们新闻评论选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使新闻评论更加具体实在、深入扎实。
二、简答题
15.为什么“把道理磨碎了讲”才有说服力?
【答案】“把道理磨碎了讲”,是在对论题怎样进行析事明理时,把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小的从属论点,一层一层地、一个一个地讲清楚,这样评论才有说服力。
(1)评论贵在说理。“理”来源于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把事物、现象或概念加以“条分缕析”,剖析成若干组成部分,找出各部分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理”。这就要求对所确定的论题进行系统周密的剖析,考虑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需要讲哪些方面的道理,如何加以说明。
(2)一篇评论的论题,总是作者对众多小的事实、观点,逐步加以分析,经过综合才形成的。因此要使受众接受这个论题,最好的办法是再现这个过程,先一层一层、一个一个地向受众说明这些小观点,把这些“小道理”讲清楚,然后顺着事理的逻辑加以综合,得出中心论点。这样,让受众和作者共同经历了析事明理的过程,论题就易于为受众所接受。
(3)“把道理磨碎了讲”是纵联系、横剖析的分析方法,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从纵的方面把它分为几个阶段,从横的方面把它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角度,就容易分析的细致深透。如果孤立地就事论事,往往有失偏颇,以偏概全。
16.简述梁启超关于“时务文体”特点的淦释。
【答案】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最著名的报纸为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创办于19世纪90年代的上海。此时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己经发动并迅速推向高潮。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主将之一,其报刊政论感情奔放,笔端酣畅。他写过数百篇评论时事和介绍西学的文章,形成别具一格的“时务文体”。这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引起文坛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