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艺术概论(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后现代主义设计
【答案】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一些国家相继进入了所谓的富裕型社会,注重功能的现代设计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示出来,功能主义从50年代末期被质疑发展到面临严重的衰退和危机。生活富裕的人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功能所带来的有限价值,而需求更多更美更富的装饰性和人性化的产品设计,因此,催生出了一个多元化设计的时代到来。50年代波普艺术产生。有人把60年代以来的这种多元化设计取向看做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反动,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新设计思潮。1977年,美国建筑师,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将这一设计思潮明确称作后现代主义。
2. 人类工效学
【答案】人类工效学是根据人的心理、生理和身体结构等因素,研究人、机械、环境相互间的合理关系,以保证人们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并取得满意的工作效果的机械工程分支学科。人类工效学的别名很多:人体工程学、人因工程学、人机工程学、工程心理学等。人类工效学吸收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泛知识内容,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边缘学科。
3. 绿色制造
【答案】20世纪90年代工业开始向生态系统的建设方向发展。1995年,美国产业界首先提出建设“工业生态系统”的设想,这是一种新的工业程序,它使工业制造成为一种“绿色制造”,工业成为“持久发展的工业”。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着眼于产品设计不会产生污染,废弃物可以回收利用,使其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同时创造更高的利润。美国产业界将工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作为国家目标,绿色制造成为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制造方式。
4. 包豪斯
【答案】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大工业的发展急需建立新型的设计艺术教育机构,1919年格罗佩斯在德国创建包豪斯。主张艺术与设计的新统一,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认为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使用较科学方式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强调为大工业生产设计,还注意把教学、实践、销售结合起来,树立整体形象。代表教师有约翰·伊顿、瓦西里·康定斯基等。1933年被迫关闭。但是包豪斯的老师和学生把包豪斯的思想传遍了整个世界。
5. 造物
【答案】造物是指人工性的物态化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
成的物体,它是人类为生活而进行的物质生产。造物活动是指人类造物的劳动过程、方式及其意义。造物是文化的产物,造物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造物本质上是文化性的,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与人类文化的生成是同步的,是对文化生成的确认; 二是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属十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世界。
6. 米斯·凡德罗
【答案】米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其代表设计思想是“少即是多”。“少”是针对当时建筑界繁琐的古典装饰手法提出的; “多”则揭示了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可能创造出来的建筑上简洁而丰富的效果和最大的使用空间。代表著作有《两座摩天大楼》、《建筑与时代》、《建筑方法的工业化》等。代表设计有赖赫住宅、美国伊利诺斯工学院校舍、范斯沃斯住宅、西柏林国家美术馆等。
7. 装饰
【答案】“装饰”具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含义。
(1)广义的泛指装饰现象和活动; (2)狭义的则指具体的装饰品类、图案、纹饰等。
在根本意义上,装饰是人改变旧有事物和旧有面貌,使其变化,增益,更新,美化的活动。
8. 技术
【答案】技术是人们借助工具,为人类目的,给自然赋予形式的活动,可以划分为并且将人类的技术分为古典技术和现代技术两大类。按照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技术概念,可以将技术分为机会技术、工匠技术、工程科学技术三个不同时期。
二、简答题
9. 计算机对于艺术设计的影响分析。
【答案】(1)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成为一种具体化的虚拟方式,艺术设计以数字化的虚拟为中介,创造和构思艺术形象、设计作品。电子空间中创建和生成形象的中介方式,即虚拟方式的产生和存在对于人类而言其意义是极为深刻的,它既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又一次中介方式的革命和生存方式的革命,也是人类艺术设计方式的一次革命。
(2)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设计上导致各种设计思潮的产生,同时为设计的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
(3)在艺术存在的意义上,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整合,使艺术的存在具有新质和动力学的内容。 ①计算机在艺术中的运用,形成新的艺术存在方式和形式,在已有的艺术方式和形式之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设计新的领域,建构新的艺术存在方式和形式,不仅丰富原有艺术的存在形式,而且以新方式、新形式的创造使艺术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
②艺术与计算机的运用,形成两者相互作用不断发生的过程,因此新的艺术方式和形式将随着时代、时间的延展和科技内容的更新发展而有新的生成,它不仅赋予艺术在新时代发展的可能
性和动力学根基,而且揭示艺术与科学两者整合过程中的艺术是多种张力交叉、多种可能性并存、有巨大可变性、发展性的艺术。
10.结合“红屋”谈谈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并回答工艺美术运动为何最终没能成为现代主义设计。
【答案】红屋作为英国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由威廉·莫里斯和菲利普·威柏合作设计,强调功能性、实用性和舒适性,是英国哥特式建筑和传统乡村建筑的完美结合。其中,莫里斯从统一的方案出发,设计了整个建筑的室内、家具等,这成为了该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从“红屋”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概括出莫里斯的主要设计思想:
(1)莫里斯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以及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风格,对中世纪、哥特风格情有独钟。在莫里斯的眼中,只有在行会精神约束下的哥特式的家具、用品、书籍、地毯等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才保持了民族性、民俗性与高品位。因此,莫里斯在设计“红屋”中的窗帘、帷慢、壁纸的图案时,都追求哥特式风格的统一。
(2)莫里斯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推崇手工艺的制作方式。莫里斯在明确反对机械化批量生产的同时,也认为手工制品永远比机械产品更容易做到艺术化。因此,在“红屋”的设计中,许多图案都是由莫里斯的妻子珍妮通过刺绣完成的。
(3)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强调为大众的设计需求服务,具有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他进一步提出设计的民主思想,反复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 _是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设计应该山艺术家和技术家团结协作进行创造。
由此可见,虽然“红屋”这一作品中具有许多现代主义设计的元素,如直接裸露的红墙等,但其表现出的设计思想与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艺美术未能发展成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原因:
(1)工艺美术运动对于工业化的反对,对于机械的否定,对大批量的否定,都没有可能成为领导主流的风格;
(2)过于强调装饰,增加了产品的费用,也没有可能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所享有,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结晶,与现代主义设计的反装饰化格格不入;
(3)从意识形态上讲,这场运动是消极的,其本质上是在逃避工业洪流带来的影响,因此它之恩能够是在轰轰烈烈的大工业革命之中的一个知识分子的乌托邦幻想而己。
11.如何理解产品的形态?
【答案】产品的形态一般分为功能形态、符号形态(或装饰形态)和色彩形态三类。
(1)功能形态,即产品的物质性结构,这种结构是因一定的功能而生成的,是由材料的相互关系而决定的。一般而言,产品的结构决定了产品的外部形态,也就是说功能形态是受制于结构的形态。
(2)有的形态不完全由结构来决定和表现,而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这就为装饰形态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