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7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13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20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27

一、简答题

1.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答案】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有:

(1)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高空大气只能吸收小部分太阳辐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只能穿透地表以下很小的厚度。因此太阳辐射主要在地表发生转化,并对地表的几乎所有自然过程起作用。地球表层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序开放系统。正是太阳辐射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对于维持这个耗散结构的有序性起着主要的作用。

(2)地球表面是同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一相界面

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这些表层物质乃是地球表层这一有序系统的负嫡增长表现。

(4)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的发展强度及速度都远比地球其他各处大,表现形式一也更复杂多样。

(5)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分异过程在高空和地球内部也都存在,但分异程度远不及地表强烈。地球表面的内部分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表现。分异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地表自然综合体。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 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答案】(1)自然地理学

以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2)研究任务

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3. 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

【答案】(1)土壤发生分类

土壤发生分类的思想与原则是强调以土壤本身属性为依据,强调土壤属性、成土过程和成土因素的统一。但在应用这一分类系统进行野外土壤调查时,往往将极大的注意力放在土壤与成土因素与地理景观的相互关系上,因而叫做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派别。

(2)土壤系统分类

土壤系统分类是根据土壤本身的性质分类土壤,只是将发生理论作为选择土壤分异特性时的参考,以达到将类似发生的土壤归集到同一类别中的目的。

4. 外营力在塑造地貌中有哪些作用?

【答案】(1)外营力的概念

外营力是指由地球以外所产生的改变地表形态、地壳结构构造和地壳岩矿成分的动力。

(2)外营力的类

①按作用方式可将外营力作用划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或堆积作用等。 ②按外营力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风沙作用、地下水潜蚀作用和寒冻作用等。不同的外营力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a. 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等的作用,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沙粒的过程。

b. 剥蚀作用是风、水、冰川等地质营力将岩石的风化产物剥落、刻蚀带走的过程。

c. 搬运作用是指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一一碎石、沙、土、溶液,从被地表水流、地下水、海流、风、冰川等介质带离其形成地开始,直到在新的条件下停止运动的全部作用过程。

d. 沉积作用是指被冰川、水、风等介质搬运的物质,经过一定的距离,由于搬运营力能量的降低,或者遇到适当的物理化学条件,或者在生物的参与下,最终被沉积下来的作用过程。

5. 何谓地下水? 它有哪些类型?

【答案】(1)地下水的定义:

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存在于岩石和地表松散堆积物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全

823球地下水分布面积达1.3×10km ,总水量8300000km ,占全球总水量的0.59%,但它是重要的淡

水来源,占淡水量的22%。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①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主要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在下渗过程中遇到不透水层的阻隔而聚集形成的。其分布范围较小,分布区同补给区一致。由于主要靠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因而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同时上层滞水还可能消耗于近地蒸发和往下渗透,故干旱季节常消耗殆尽。

②潜水是指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可以通过包气带直接补给潜水,故其补给区通常与潜水的分布区是一致的。潜水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自山水面,而且它处于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它能在重力作用下从潜水面高的地方向潜水面低的地方缓慢流动,而不承受静水压力,一般是无压力流。潜水的埋藏深度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山区深,平原浅;雨季浅,旱季深。

③承压水是充满十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承压水最重要的特性是具有较大的水压力,只要将承压水的上层隔水层打穿,承压水即可自动涌出成为自流水。通常在向斜构造、构造盆地和单斜构造中有利于承压水的存在。承压水的大小取决于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厚度、补给区和补给水源的大小,以及含水层的透水性等因素。承压水含水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补给区面积大、补给水源充足。承压水的补给与其分布区不一致。

6.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原则、依据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些方面今后需要侧重研究?

【答案】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的基础,土壤分类的进展代表了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并存。

(1)发生分类

该分类是以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分类基础。同时在分类中将耕种土壤和自然土壤作为统一整体进行土壤类型划分,力求揭示自然土壤与耕种土壤在发生上的联系及演变规律。为我国的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发生分类的重点是土类。

(2)系统分类

该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基础,以定量化、标准化为特点。系统分类以诊断层、诊断特性及定量化指标为分类原则,系统分类侧重于土纲。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系统分类,共分6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为了与国际土壤分类接轨和便于交流,引用一些国外成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例如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在引用过程中,根据我国土壤的性质对某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概念和区分标准作了修正和补充。

(3)侧重方向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的基础,土壤分类的进展代表了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并存。前者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三结合的分类原则,自20世纪50年代采用,历经半个多世纪,己在科研、教学和各级生产部门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我国的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后者以诊断层、诊断特性及定量化指标为分类原则,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