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知识观难题”探究及其对通识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认识型,知识观难题,假说模型,通识教育,全人目标

  摘要



 

人类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之中,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渴望智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瞬息万变,同时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这些都给高等教育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利用通识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识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以培养“全人”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通识教育理念本身带有一定的非专业性与非功利性,强调知识宽度、分析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等全面发展,但其实际发展中却往往过于注重课程体系的搭建,对其目标所隐含的深层教育哲学原理未加深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本文主要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知识观探究的视角对通识教育进行反思。知识观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论文从知识观的演变历史研究入手,系统分析了福柯知识考古学框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认识型”以及这些“认识型”中典型的、划时代的哲学家的知识观。通过对这些“知识观演变”的载体进行对比和推演,力图准确、深入地把握西方教育哲学中知识观的发展脉络。最后,结合前面的知识观分析,指出教育在知识观层面上的理论缺陷和先天不足,并总结出知识的三种“特性”;同时以洞穴假说和三个世界理论为蓝本,提出一套理想的教育-知识观模型,对知识的价值及其与教育的关系重新梳理与阐释,希望能有助于通识教育在今后得到良性发展。

文章由绪论与五章正文,以及结论共七章组成:绪论部分回顾了知识观与通识教育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分析将二者结合与比较研究的意义,以及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章首先梳理了本研究的基础——“知识观难题”的产生和最初解决,接着较为深入地剖析了论文的分析框架——认识型理论,阐明了其优点与局限,并说明本研究对其使用的范围和方法。第三章是对文艺复兴与古典认识型的知识观理论特征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对现代认识型强调认识主体的特殊性的知识观理论特征进行逐一分析。第五章在对后现代知识观起源与总体特征概括的基础上,列举出其中三个较有代表性的知识观理论,阐明了它们对知识观问题的启发,并将其对通识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以三个典型知识观假说模型为蓝本,建立一套描述知识与人共性作用的知识观假说模型,借此来探讨其对通识教育的启示。结论主要针对本文所讨论的若干核心观点做了一个总结,列出本研究创新之处,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