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从1981年播出中国第一部谍战剧《敌营十八年》至现在,中国谍战剧的创作就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的涌现,由于其对历史的独特表现,加上现代化的创作手法,使其成为电视剧领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培养了一大批的忠实观众。在不断的摸索和总结中,中国大陆谍战剧在叙事和表现手法上逐渐形成了一套类型化的创作模式和风格特点。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大陆谍战剧的类型化运作日益成熟,而且好作品不断出现,从《暗算》到《潜伏》再到《地下地上》,这些作品受到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热情追捧,引起了谍战剧的一次又一次的创作热潮。那么,谍战剧为何近几年来仍然能方兴未艾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归根到底是因为它叙述的故事,和叙述故事的方式,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
虽然新世纪以来的大陆谍战电视剧在生产和运作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类型化创作体系,在创作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基本相统一的叙事方面的程式和规范。但是,笔者发现,目前学界专门对大陆谍战剧这一题材从叙事学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著作仍是屈指可数。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得谍战剧批评与创作长期以来缺乏理论的引导和支撑,导致谍战剧实践和理论的严重脱节。
因此,本文将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大陆谍战题材电视剧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以叙事学、符号学、语言学、结构主义和影视视听语言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究总结新世纪以来大陆谍战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和人物塑形等,以期能对我国的谍战剧理论研究和现实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从目前播出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大陆谍战剧主要是以共产党人员潜入敌人内部的类型为主,因此,本文在研究大陆谍战剧时将主要研究这一类谍战剧。本文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本文第一章主要引出研究话题,并对相关文献研究进行一下综述和概括,以充分了解目前的研究情况,避免相互撞车。然后,阐述一下本文创新点和本文研究的意义。
二、本文第二章主要从叙事构架角度研究新世纪谍战剧的叙事视点,通过对谍战剧中所呈现出来的叙事视点类型进行分类概括和分析,进而总结出新世纪大陆谍战剧在叙事视点中所体现出的类型化倾向。然后,从情节模式和叙事结构来研究谍战剧叙事结构的类型化特点,再运用行动元模式和符号模式研究其叙事模式,主要结合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和符号学方法进行分析。
三、本文第三章从叙事话语角度切入,从叙事时序与修辞调度、叙事空间的多角度配置、叙述中的“时空结”及其美学造型功能和谍战剧中光色声的叙事造势功能等几方面研究谍战剧叙事话语方面的类型化特点。以期总结出新世纪以来大陆谍战剧的叙事话语类型特点。
四、本文第四章从叙事中的人物塑造角度切入,研究谍战剧叙事中的人物范型和塑形的常规化,对谍战剧的叙事主体的类型化特征进行研究概括。
五、本文第五章从个性角度切入,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潜伏》和《借枪》这两部在类型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谍战剧作个案分析,以此来研究新世纪谍战剧的反类型化叙事,以便为谍战剧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六、本文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概括,并对未来的大陆谍战剧的发展以及现存问题做出思考,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期对谍战剧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总而言之,全文主要采用了研究问题的一般路线: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要围绕以下这些问题展开论述:新世纪大陆谍战题材电视剧叙事的一般策略和模式是什么?具体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这样的类型模式好不好?在保持题材类型化的同时,谍战剧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又应如何突破?目前大陆谍战剧在创作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解决的具体办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