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705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当代女性诗歌中的黑夜意识。

【答案】当代女性诗歌产生于70年代末,繁荣于80年代中后期。主要诗人有林子、汤亚平、伊蕾等,其中舒婷和翟永明最具代表性。女性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女性生命体验的密切关照、黑夜及与黑色相关的意象的大量运用、自白的叙述方式。其中黑夜意识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伴随人的意识觉醒而呈现

例如《独白》一诗中,写到女人生来就面对一个黑夜,与白昼对峙的黑夜,这是一种残酷的经验,而女性的抑压、紧张、与种种矛盾痛苦是女性独特的经验和感受。女性诗歌是女诗人基于女性意识观照下写作的诗歌作品,女性诗歌中的黑夜意识伴随着女性主体意识以及人的意识觉醒而呈现出来。在众多女性诗人当中,翟永明的诗最具黑夜意识,她的诗通过比较自觉的性别意识的观照,寻求女性身份的认同,敞开历史与现实的女性境遇,展开女性的文化想象。她拨开男性主体,真正进入了女性的自然感觉世界和心灵世界。

(2)把对生命的思考诉之于女性的生命体验

例如《女人? 夜境》一诗中写到女人的故事“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女性诗人有着天生的敏感气质,她们更容易看透女人的命运与生俱来,能够深深体会到女性命运这种被动的、客体的、沉默的现实处境使女性压抑至极,这种压抑伴随着恐惧、焦虑、虚无与绝望,共同合成了女性命运的主旋律。

2. 简评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答:八十年代开始,王蒙率先借鉴了意识流手法,先后写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等小说。这些作品以意识的流动作为作品结构的线索,强调人物内心变化及其精神模式,明显地带有“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但又不同于欧美文学的意识流小说,所以称之为“东方意识流”。王蒙的“东力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由外向转向内向,着意于心理描写

王蒙把对社会现实反映的焦点聚焦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塑造上,着意于心理描写,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在王蒙看来,创作应略过外在的细节写心理,写感情,写联想和想像,写意识活动,《夜的眼》描述的重点完全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即以简单的事件取代戏剧性较强的故事。没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主线,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于广阔时空的,多线条展开的心理活动。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

(2)打破自然时空,凸现“心理结构”的叙事结构

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并不是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或是逻辑顺序来安排情节,而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联想来组织故事,自然时空顺序被打乱,过去、现在、将来或并置,或交错,或颠倒。比如,中篇小说《布礼》写一个忠诚的年轻共产党员钟亦成被错化成“右派”的故事。小说将原本比较完整、复杂的情节故意用人物的心理感受切割、打乱、拆散,按照人物的心理感受来重新组合,从而获得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3)运用感觉印象,记录人物纯粹的五官感觉与印象

《夜的眼》就是写人的感觉,一个长期生活于边睡的人对大城市之夜的独特的主观感觉。主人公陈呆在遇到了一个轻浮的小伙了并受到他的无理嘲弄之后,心绪昏乱,但是优美的舞曲却使他暂时驻步,让他引发了自由联想,感觉到了边陲——他的第二故乡的绮丽风光。这是他在大城市办事受挫后,听这首舞曲的独特感受,即带有对比性的感受。别人不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他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心态。

总之,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是有区别的,他在自己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借鉴了西方意识流的技巧,但他摒弃了西方意识流中的一些元素,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创造,因此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答案】

3. 试论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

【答案】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诗歌把自己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对现实、土地、祖国的理性而又执著的爱,对理想、未来的信念。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首诗中,诗人从自己与祖国命运、共忧患的角度写下了个人和民族之间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另外一些作品《献给我的同代人》《这也是一切》中,舒婷反复强调责任的重要和实现责任所需要的勇敢、坚强、心灵的力量乃至牺牲精神。

(2)对个性和自我价值的果断肯定与坚持

这里的“个性”是作为一个平民的“个性与自我价值”,这个自我是独立、自尊、灵魂自由的“人”。如《致橡树》一反传统爱情关系中的依附心理,表达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念。

(3)诗歌蕴含着深厚的“爱”

这种“爱”有时表现为“美丽的忧伤”,有时表现为“沉重的思索”,诗歌在表现方式上则倾向于浪漫主义。她的诗体属于自由诗,但又注重格律的调节,特别注重诗句和诗段的对称。如《致橡树》中的“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思念》中的“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4)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

舒婷偏爱修饰性的词语,这和她曲折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相关。另外,舒婷大量使用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而且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

总之,舒婷深入探讨女性的本体,从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出发发表爱情的宣言; 她呼唤人性寻找真善美,用无限爱的真情寻找理解和尊重; 她歌唱祖国,充满爱的激情,而由于悲剧性的时代烙印使她的诗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呈现出美丽忧伤的基调。

4. 简述第四次文代会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答案】(1)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第四次全国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文代会提出了新的文艺指导思想,即“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为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召开期间,执政党提出了“文艺民主”的问题,并宣布“收回”毛泽东“文革”前夕的关十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宣布“十七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正确”,并选举了全国文联新的领导机构。

(3)关于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起点,有四种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即分别以“四五运动”、“四人帮”倒台和“文革”结束、十届三中全会、第四次文代会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要深入揭示从“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过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第四次文代会是无法回避的重大事件。

总之,第四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史的“重大转折”,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构成了一个界线分明的历史阶段”。新时期文学由政治型向社会型转变,是文学的一次大的解放,表明作家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文学向人学的回归。

5. 分析杨绛《干校六记》的艺术特色。

【答案】《干校六记》是杨绛于1981年出版的一部散文集。分为《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干校六记》的主要艺术特色包括:

(1)达观幽默、从容大度的人生写照

《干校六记》记叙的是作者1970年7月至1972年3月被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一段生活。这一事情本身就属于动乱时代的人生荒谬,蕴涵着极左政治对知识分子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与迫害。但是,杨绛却写得恬淡自然,从容大度,避开了社会政治的人生观照,而以边缘人的达观幽默,表现了作家在逆境中的洒脱镇静,体现出学者式的智慧风范。杨绛以边缘心态解构荒谬的时代环境,表现出别一种自我的生命力量。

(2)善良美好、平淡朴素的思想情怀

作品没有正面描写干校里摧残人性的大事件,而只是通过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小事、琐事,以个性化的审视角度反映那个特殊的年代与知识分子的命运。作品以轻盈空灵的笔调,刚柔相济、热中见冷的情思,漫不经意却浑成一体的结构,平淡朴素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位老作家的赤子之心和善良美好的情怀,揭示了“文革”的历史真实和知识分子的情怀,十分真实地展示了在毁灭性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摧残下,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始终如一的对祖国的痴情和高尚的节操,从而也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

(3)诙谐、泰然的艺术格调

作者在追忆所历的种种不公待遇时,处处带着“回头一笑”的宽容,以如话家常般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