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大学西方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德的先验统觉
【答案】康德的先验统觉是指一种把概念和直观结合为知识的能力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能力。自我意识的综合能力是先天的,是我们拥有其他自然界知识的必要条件。统觉与直观小同,直观是接受性活动,先验统觉是自发性活动,按照范畴把表象杂多连接在自我意识中,使它们结合为判断。先验统觉具有“我思”的形式。“我思”跟着我的一切表象起作用,综合是其主要功能。先验统觉本身不能被规定,统觉原理是人类知识范围的最高的原理。
2. 卢梭的公意
【答案】卢梭的公意是集强制和自由的权力为一体的,由全体社会的共同利益指引的,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公意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它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 ②它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包含着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自由和服从的辩证统一的概念。公意与众意不同,众意是指社会成员私人和个人意志的总和。由于私人意志与其他私人意志相冲突,因而市民社会需要由共同利益指引的公意。
3. 康德的意志和意欲
【答案】意志是指自我决定的能力,是由我们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所决定的,是应当和义务的源泉。意志与自律、自由和自发性相联系,并与实践理性自身同一。意欲是选择或决定的能力,它既被意志决定,又受感性的影响。意欲由外在原因所决定,属于他律。它在绝对命令和欲望之间作选择:它选择绝对命令,因而是善; 它选择按照欲望活动,因而是恶。康德的意志与人的选择能力相分离,如此,既维护了善良意志又解释了恶存在的原因。
4. 物质异质性
【答案】物质异质性是由狄德罗提出的,他肯定物质是“异质”的,即物质自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客观性质。机械论者认为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广延,而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绝不是由一种完全相同的物质产生的,所以他提出了物质异质性。他认为现象的杂多就是物质的某种异质性造成的结果。他把产生一切自然现象所必需的那些不同的异质性物质称为元素,并认为各种元素有一些本质上的区别,一种元素的分子具有一种绝对的不可分割性。
5. 洛克的反省
【答案】洛克的反省是观念的材料和知识的材料的两个来源之一(另一个是感觉)。同对可感对象的知觉相似,反省是对我们自己内心活动的知觉,因此反省是“内部的感觉”,是心灵自发的
活动。洛克把知觉、思维、怀疑、相信、推理、认知、意愿以及我们自己心灵的其他全部各种活动都归结为反省。他还认为感觉与反省可以共同作用。但是洛克的双重经验说没有指明感觉与反省之间的关系,他将经验分为感觉与反省并不彻底。
6. 双重真理论
【答案】双重真理论是指通过理性和宗教都能达到真理的学说,是拉丁阿维洛伊主义者所持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信仰真理和哲学真理所属的领域并不相同,但又不是矛盾对立的。比如当一个命题从哲学的观点看为真,且能被理性证明时,另外一个在哲学上为假的不相容命题也可能被宗教启示为真。该理论认为,当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学说同基督教教义相抵触时,在不公然否定后者的同时,可以继续坚持前者。
7. 笛卡尔的普遍数学
【答案】笛卡尔的“普遍数学”是指他认为数学方法是用以研究科学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普遍数学是把数学最一般的特征运用到其他学科。数学的两个一般特征一一“度量”和“顺序”,当把它们运用于更大范围时,需要从哲学上加以界定,以获得更普遍的意义。数学的“度量”是指量与量之间的比较,而在数学以外的领域,我们可以把度量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比如,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同质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但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的对象在性质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
8. 费希特的绝对自我
【答案】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是指所有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既不是经验的自我,也不是超验的自我。它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因而是知识学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费希特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意识与对象的关系问题,要么从意识到对象,要么从对象到意识。他认为唯物论无法说明从物质客体到意识的过渡,但是唯心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认为第一原则只与主体有关,与物自体无关。他还区分了理论自我和实践自我,提出理论自我的最高根据是理性,理性是实践自我的出发点,因而,实践自我高于理论自我。
二、简答题
9. 简要介绍芝诺悖论的内容。
【答案】芝诺为了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不变的一,他试图指出如果我们承认运动和变化,则会陷于自相矛盾。芝诺悖论有四个:
(1)二分法
“二分法”是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须完成行程一半的一半……如此分割,以致无穷,因此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终点。
(2)“阿基里追不上乌龟”
如果阿基里和乌龟赛跑,乌龟先跑一段距离,当阿基里跑完这段路程,乌龟又向前跑了一段
距离,当阿基里又跑完这段路程,乌龟则又向前跑了一段距离,如此下去,以致无穷,阿基里只可能无限的接近乌龟,但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3)“飞箭不动”
飞箭在每一时刻都必须占据一个位置,这一位置恰好等于其自身的长度。如果飞箭在某一时刻占据的位置等于其自身的长度,也就是说,匕箭是静止不动的。
(4)“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数目相等,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当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作方向相反的运动时,就会在时间上出现矛盾。
(5)意义
芝诺指出既然承认存在运动会得出上述四个明显与事实和感觉相矛盾的荒谬结论,那么存在不能是运动的,只能是静止不动的。他首次运用悖论的方法进行反驳,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亚里士多德称其为辩证法的创始者。这些论证的实质是用逻辑推理来否定经验观察,用理性证明来否定感官知觉,奠定了西方哲学把思想的对象看得比感觉的对象更加真实可靠的传统。
10.简述爱尔维修的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
【答案】爱尔维修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人的一切差别都是后天获得的。因为人都是自然界的生物,人人都具有同样的身体结构,都有肉体的感受性。所以,人的智力是天然平等的,具有的认识事物的能力也是同等的。同样,人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人们的智力差别和道德上的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即由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不同教育造成的。因此,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
(1)人是教育的产物。
他认为人生而平等,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天然平等的,具有认识事物的同等能力。但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力。他认为,智力的差别是由于人所受的不同的教育而产生的。爱尔维修的教育,含义十分广泛,不仅指教师在一个地方对于学生的系统的影响的总和,还包括社会上一切用以教育人的东西。
(2)人是环境的产物。
①内涵
爱尔维修的“环境”不是自然环境,而是社会环境,是指影响、熏陶人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及所接受的教育等。他认为社会环境对人的智力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即人与人智力和道德上的差别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②政治、法律和教育
在社会环境的诸因素中,他认为政治法律制度和教育是其中最主要的社会因素。他认为政治在社会环境中起决定作用,法律关乎民族的兴盛,而教育是最强大的力量,能改变不合理的政治。由此,人是环境的产物也就是指人是政治法律制度的产物。
(3)人的观念决定环境。
他认为,法律的完善和不完善完全取决于立法者,立法者的愚昧与无知造成不完善的法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