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883专业综合(含政治学、社会学)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单位制

【答案】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日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单位制度是国家通过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层组织来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这种再分配实现有效的政治控制的一种体制。靠着这一制度,全国成为一个以中央政府为最高权威的特大的组织体系。

2. 社会互动

【答案】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3. 结构性流动

【答案】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4. 文化相对主义

【答案】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5. 理性命题(霍曼斯)

【答案】理性命题是霍曼斯在其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中提出的一项命题,是指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一也增大的行为。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它们的限定。它力图指出: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过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明:行动一价值(可能性)。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功中形成的?

【答案】该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

(1)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第二阶段,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第三阶段,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3)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自我或人自我

7. 社会群体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案】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包括: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

①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②次级群体

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初级关系淡化,次级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形式。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

①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②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一一尤其是成文的一一规定。

(3)内群体与外群体(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划分)

①内群体

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

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感。

②外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中的成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普遍抱有怀疑和偏见,甚至采取敌对态度,在心理上无任何归属感。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以及心理认同划分)

①所属群体

所属群体,又称隶属群体,是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空间等方面。

②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并非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而是指某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这些成员通过参照群体来认知、评价所属群体,并由此影响到对其所属群体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成员自身的价值观,削弱或者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划分)

①血缘群体

血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血缘群体历史最为悠久,是个体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②地缘群体

地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出现比血缘群体要晚。比较稳定的、牢固的地缘群体是人类采取定居形式后的产物。

③业缘群体

业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出现是生产力日益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阶级社会逐步产生的结果。

④趣缘群体

趣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

(6)先赋群体和自致群体(按群体成员资格获得方式划分)

①先赋群体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该群体的属性,且此种属性一般不能由个人选择和改变的群体,例如,性别群体、年龄群体、种族群体等。

②自致群体是指个人通过后天努力获得进入资格或个人自由选择的群体,例如大学生群体。 (7)利益群体和信仰群体(按维系群体的力量的性质划分)

①利益群体是指人们在获取利益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利益关系为主要联系纽带的社会群体,例如市场中的合作伙伴等。

②信仰群体指社会生活中基十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而形成的各种群体,如政党群体、教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