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填空题

1. 唐朝时_____和尚六次东渡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答案】鉴真

【解析】扬州大明寺僧人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排除一切险阻,六次冒死东渡,终于在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东渡成功,并且在日本弘扬律宗,为中日文化交流写下光辉的一页,他自己也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

2. 位于河北省的_____建于隋代,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

【答案】赵州桥

【解析】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本名“安济桥”,隋代石匠李春建造,是全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由于赵州桥的建筑巧夺天工,体现了高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历代文人学者对它赞不绝口,认为“奇巧固护,甲于天下”,以至产生了神奇的传说,说赵州桥是鲁班所造。

3. 京剧中,生旦净丑中的净又称为_____。

【答案】花脸

【解析】净,又称“花脸”、“花面”。化妆勾画脸谱,演唱时运用宽音和假音,副净和武净三类。

4. 成语“韦编三绝”中的“韦”是指连接竹简用的_____。

【答案】牛皮绳

【解析】在甲骨文里,“册”的象形字,就是把许多竹片连接起来。连接竹片的材料,主要是麻绳和牛皮绳。用牛皮绳连接的就称为“韦编”,所以成语有“韦编三绝”。

5. 西方游览者发现,中国园林中没有西方庄园中常见的雕塑,或许_____就是一种雕塑。

【答案】园林

【解析】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在几千年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中国园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二、名词解释

6. 百家争鸣

【答案】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

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诸子百家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7.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又称“讳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讳禁制度极严。讳有“国讳”和“家讳”两种:“国讳”是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们为之避讳; “家讳”是封建士大夫们为其尊者自行避讳。

历代避讳方法有三种:①改字法,是对帝王及尊者之名改用其他代替。如汉代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改“恒山”为“常山”。②空字法,是将应当避讳的字空出来不写,或空围“口”,或作“某”,或直书“讳”字。如东汉许慎在作《说文解字》时=,对当世皇帝汉安帝刘枯以及上至光武帝刘秀凡五代帝王之名,皆取空字法,只作“上讳”二字,不解释它们的形、音、义。③缺笔法,是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如清圣祖(康熙)名玄烨,清代人为避讳,凡遇“玄”均少写最后一点。另外,封建主义还有“讳嫌名”的做法。即与所避之字声音相近或相同的字也要避讳,如唐代诗人李贺,其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同音,因“讳嫌名”而不得考进士。避讳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

8. 二次葬

【答案】“二次葬”是指待尸体腐烂后,拾骨装入瓦瓮再行埋葬,又称瓮葬、拾骨葬,。此类认为肉体与灵魂可分,人死之后,须等其腐烂,灵魂才能脱离其原先的附着物,获得再生的机会。死者过世后,其家人会先将尸体草草掩埋,待一段时间后(两年到十年不等),尸体腐烂殆尽,拣拾遗骸残骨,用茶油或白酒洗净后按人体结构屈体放入陶瓮,另外找片风水宝地建坟墓埋葬。二次葬的历史由来已久,这种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流传至今,如东北的鄂温克、赫哲族等,南方的瑶族、壮族等。二次葬盛行是生者对死者的真诚怀念和对最先的崇拜所致。

三、简答题

9. 印度佛教如何演变为中国佛教? 标志性的现象是什么?

【答案】(1)印度佛教演变为中国佛教

佛教是由释逝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

①大概在西汉末年或两汉之间传入我国。

②它初入中国时,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神灵来祟拜,跟神化了的黄帝、老子一样,在朝廷和一些王公贵族的家里供奉,民间还没有什么人信仰。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突出的发展。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大量营造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西行求法活动成风。在思想信仰方面,己不满足于前一时期只求一般地解脱痛苦,而是祈求往生弥勒净土(极乐世界)。这种信仰迷惑了喜多出于苦难中的人们,信仰目标的转变也说明佛教竭力适应中国的环境,以开拓之间的传播市场。

④在隋唐两代,佛教发展达到了高潮,并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在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都采取极为宽容和大力提倡的同时,佛教本身也极力向民间渗透,在教义和礼仪力一面努力适应中国民众的需要。

(2)标志性的现象

①佛学大盛。唐代的佛经翻译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到最高成就。

②寺产丰肥。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官僚地主布施,隋唐时的寺庙拥有大批田产,形成强大的寺院经济。

③宗派林立。隋唐时代,某些大寺院为了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各自依据某一经典加以发挥,逐渐形成不同的派系,有的派系成为中国佛教最有特色的代表。

10.简述杜甫诗歌的特点。

【答案】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取得了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成就,是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其诗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对现实生活高度的艺术概括

①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②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岖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2)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杜甫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这种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