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中师范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海蚀地貌

【答案】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 生物圈

【答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综合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3. 土壤垂直带谱

【答案】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它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且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土壤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4. 承压水

【答案】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理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承压含水层的顶面承受静水压力是其基本特点,主要依靠大气降水与河湖水通过潜水补给,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它承受静水压力,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当钻孔打到含水层时,水便喷出地表,形成自喷水流,故又称自流水。

5. 生态系统

【答案】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环境的统称。具体来说,它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其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6. 大气圈

【答案】大气圈是星球表面上的空气因星球引力影响,在星球表面积蓄而成的圈气体。它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氢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其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7. 自然区划

【答案】地表自然界受不同尺度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分化为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各级自然区之间都存在特征差异性,自然区内部则具有相对一致性。自然区划的原则有①发生统一性原则②相对一致性原则③空间连续性(区域共扼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等。

8. 土壤腐殖质

【答案】土壤腐殖质是指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因此,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二、简答题

9.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答案】(1)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将灭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己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2)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①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②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

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

③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人类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10.土壤与岩石和生物有何不同?

【答案】(1)土壤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的具有生命活力,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2)岩石

岩石是由一种或由两种以上矿物所组成的固结或不固结的集合体,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3)生物

生物是指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叮大类。生物的个体都进行物质和能量代谢,使自己得以生长和发育;按照一定的遗传和变异规律进行繁殖,使种族得以繁衍和进化。

(4)土壤与岩石和生物的不同:

土壤与岩石都是非生物,只是部分生物所处的具体地段环境中的一个因素。

1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案】(1)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对于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都有重要作用。

(2)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性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同人类的社会经济领域密切不可分割。大量的农产品离开农业系统,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经济领域;而大量的农用物资包括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又作为辅助能量,源源不断地从社会经济领域投入农业系统。这种物质、能量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因不同的物质技术水平和农业经营方式而异,归根到底受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由此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性,它不仅受自然规律,而且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②高产性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发展的。而人类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从系统取得尽可能多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