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关键词:无

  摘要

  城市化是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以来的一个重要国际现象,是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关键条件。在世界城市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乡村人口不可遏止地涌向城市,而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中,却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以及工业、商业从城市中心向周围郊区迁移的郊区化现象,大都市从传统的密集型向结构松散型过度,在著名大城市中人口出现下降的趋势。这一问题虽已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各种城市化论著中,有关郊区化的论著还非常少见。城市史对于我国史学界来说上述新的领域,我国对于郊区化问题至今没有专门的研究。本文以美国为例,系统探讨郊区化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从而揭示郊区化与城市化、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起在美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说明美国的城市现代化是通过郊区化实现的,在工业化的推动下,通过以郊区化为龙头的城市化不断发展实现的。  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引言  阐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提出郊区化理论及本文观点:美国的城市化是在工业化推动下通过以郊区化为龙头的城市化不断发展实现的。  第二部分:正文  一、19世纪是电车郊区时代。这时,郊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工业革命,工业化为郊区发展提供了三个必要因素:交通、房地产和经济。19世纪的郊区化以居住区的发展为主,政治、经济上对城市依附性较强,城市通过屯兵的形式扩大自身势力和地域。  二、20世纪的郊区化与大都市区的形成  20世纪是汽车郊区时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到之过度城市化,城市人口膨胀、经济效益降低、社会矛盾激化是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很难发挥作用,吸引力减弱,要适应工业化的发展,必须扩大具有城市特性的地区。汽车成为主要运输工具,全国性公路网的建成为大规模郊区化奠定了基础,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使企业发展超出城市范围;加上政府住房、贷款政策的福祉,使大批人口、企业、商业迁往郊区,形成单质的“白人郊区”社区,随着政治、经济日益独立,郊区开始拒绝城市吞并,发展成为“城外城”,美国城市区域夸大,进入大都市区发展阶段。  三、70年代以来的郊区发展与城市现代化70年代城市发展进入了“逆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导致了城市的衰落,而郊区化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从分发展,郊区各族观念日渐淡薄,经济日益独立,郊区化发展到顶峰。城市化在经历了阵痛之后从新复兴,80年代美国出现了“在城市化”。人口、资金、技术等再一次流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在郊区化引导下,出现巨大城市带,美国城市进入成熟阶段,实现了城市现代化。以郊区化为龙头的美国城市化促使美国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进入现代化阶段。  第三部分:结束语  进一步分析郊区化的不利之初对我国城市化的借鉴作用:利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原则发展卫星城和小城镇,解决我国城市人口膨胀的问题。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对与郊区化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界探讨较多,但在史学界以往的论著中,我国学者近探讨过郊区化出现的原因和一些郊区化现象,西方学者(主要是美国学者)在探讨郊区化的问题时,多将郊区化作为城市化的一个阶段。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狭义城市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但笔者认为,郊区化并非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阶段,而是贯穿城市化全过程,与东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化发展是一个过程,阶段划分不过是表达了某一时期的突出特点。  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将经济学的理论与城市历史发展过程结合,从历史学角度研究郊区化、城市化。  二、将郊区化放在美国现代化进程中进行探讨,以揭示美国城市郊区化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