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骨外科学基础知识题库>骨外科学基础知识综合复习题题库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 引起失血性休克的急性失血量,最低为全血量的()。

A . 20%
B . 25%
C . 30%
D . 35%
E . 40%

休克抑制期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 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后的小静脉处在收缩期。 细胞内的溶酶体膜破裂,造成细胞自溶。 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大量儿茶酚胺。 细胞能量来源主要是糖酵解。 毛细血管内有微细血栓形成。 女孩,4岁,因发热4天,伴咽痛、头痛、呕吐,1天前发现左下肢不能站立及行走而来就诊。体检:体温38℃,神志清,心、肺无异常。双下肢肌力:右1级,左1级,膝、跟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反射阴性。双下肢痛觉存在。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是() A.血常规+血沉。 脑脊液检查。 血pH及血钾测定。 尿抗原测定。 咽拭、粪、脑脊液病毒分离。 元气运行的道路是() 心脉。 胸腔。 全身。 脉外。 三焦。 烧伤病人休克改善的临床监测指标最可靠的是()。 呼吸频率。 每小时尿量。 心率。 神志。 是否口渴。 具有司呼吸作用的气是()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经气。 引起失血性休克的急性失血量,最低为全血量的()。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出血性休克多见于肝、脾破裂,股骨、骨盆骨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等,其发生与失血量和出血速度有关;成人一般急性失血超过全身血容量的20%(>800ml),即可出现休克。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