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842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监控

【答案】政策监控是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是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政策监控的不同时态,政策监控可以分为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三种。

2. 最优化模式

【答案】最优化模式又称规范最优模式,是德洛尔提出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模式。德洛尔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并吸收这两种模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最优模式。他认为,全面理性或综合理性模式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达到。而渐进主义模式虽然更贴近实际,更适应于人类的本性和理论上更成熟,但是它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德洛尔将最优化模式的分析过程分为3个阶段18个步骤。

3. 投票悖论(孔多塞悖论)

【答案】投票悖论又称“孔多塞悖论”,是指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投票悖论由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孔多塞提出。他假定有三个投票者(甲、乙、丙)在三种备选方案(A , B , C )中进行选择。三人对方案的偏好如下:甲:A>B>C; 乙:B>C>A; 丙:C>A>B(符号“>”表示“偏好大于”。由于甲、乙都认为B 好于C ,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社会也应认为B 好于C ; 同样乙、丙都认为C 好于A , 社会也应认为C 好于A 。所以社会认为B 好于A 。但是,甲、丙都认为A 好于B ,所以出现矛盾。投票悖论反映了直观卜良好的民主机制潜在的不协调。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4. 变量

【答案】变量是一种可衡量的特性、态度或行为,它能影响理论和假设中的关系。变量是项目中存在某种联系的指示器,研究人员要在业已存在的某种特征或性质以及对目标和其他变量的影响中找到这种联系。变量和那些作为可适用于特殊行为事例的一般看法、概念相联系。变量是可以衡量的指标,它们能解释、影响一个主题、论题、问题或目标。因变量依赖十其他变量,从其所假设的特征的理论意义卜看,其他变量出现在因变量之前。

5. 合同外包

【答案】合同外包又称合同出租、竞争招标,是指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对外承包给私营企业或非营利机构,中标的承包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用财政拨款购买承包商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合同外包可以利用竞争力量给无效率的生产者施加压力,提高生产率:能够摆脱政治因素的不当十预和影响,提高管理水平; 可以把通常模糊不清的政府服务成本以承包价格的形式明确化,有助于强化管理。但是,承包权的授予上可能存在腐败和寻租行为; 可能形成对承包商的依赖,承包企业雇员罢工、怠工和企业破产会使公众利益受到损害。

6. 全面理性模式

【答案】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是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全面的资料做出合理性的决策。很难确定是谁提出了这一模式,但是在经济学、管理科学、政治学及行政学等学科中可以发现这一模式的广泛使用。这一模式意味着决策者能完全客观而合乎逻辑地看问题,他心中有明确的目标; 在决策过程中,他的所有行动,不断地使他选择有效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7. 需求显示过程

【答案】需求显示过程是准确显示投票者偏好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对个人征收某种税收的方法来促使个人真实显示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从而确定给投票者带来好处最多的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需求显示过程的最大优点是鼓励投票者真实表达自己的偏好,从而避免人为增加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8. 公共政策分析

【答案】公共政策分析是指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其具有下列儿个基本特征:

①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③公共政策分析涉及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

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9. 政策环境

【答案】实质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与公共政策之间不断地进行各种资源和信息的交流,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

10.新制度主义

【答案】新制度主义是相对于以往的制度主义而言的,是在克服了制度主义的一些缺点的基础卜发展延续出来的。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的结果,制度结构是

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建筑材料,决策者在特定时期可利用的选择范围是那些早期确定了性能的函数。它同制度主义一样,都不太关注政府的制度结构同具体的制度产出之间的联系,相反经常描述具体的政府制度,即它们的结构、组织、职责和功能,认为制度是人类设计的产物,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

新制度主义有二个影响较大的流派:

①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主要用于分析组织内的活动,它假设政治活动就是在制度的约束下,理性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其最终结果要由偏好选择来决定。

②社会学制度主义主要研究人与组织在文化上的关系,研究为什么有些组织要采用特定的制度形式、程序和符号,它认为社会组织的设立不仅是功能主义的需要,更是价值和合法性的体现。

③历史制度主义主要用于分析重大事件的变迁,强调的是历史本身和制度对于政治过程的作用。

二、简答题

11.评估标准有哪些基本类型? 试举例说明。

【答案】评估标准又称绩效标准或决策标准,是用来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尺度,即用来指导决策的东西。评估标准依赖于政策问题的性质、被评估的备选方案及其日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基本的评估类型:

(1)效益。指某一特定方案能否实现所期望的行动结果,即目标。效益与技术理性密切相关,常常按产品或服务的数量或它们的货币价值来计量。

(2)效率。指为产生特定水平的效益所要付出努力的数量。它与经济理性同义,是指效益与努力之间的关系,后者通常用货币成本计量。效率的计量方法有单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或者单位成本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用最低成本实现最大效益的政策被称为最有效率。

(3)充分性。指特定的效益满足引起问题的需要、价值或机会的程度。它明确了对政策方案和有价值的结果之间关系强度的期望。

(4)公正性。指效果与努力在社会不同群体中分配的公正程度,它与法律和社会理性密切相关。公平的政策是指效果(如服务的数量或货币化的收益)或者努力(如货币成本)被公平或公正地分配。通常,设计对收入、教育机会或公共服务进行重新分配的政策根据就是公平标准。

(5)回应性。指政策满足特定群体的需要、偏好或价值观的程度。这个标准的重要之处在于,分析人员可能满足其他所有的标准一一效益、效率、充分性、平等—却仍然不能对可能从政策中获益的某个群体(如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做出回应。

(6)适当性。指一项计划的目标的价值和支持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否站得住脚。虽然所有其他标准都将所定目标视为理所当然。例如,无论是效率还是平等标准,它们的价值都没有受到过质疑,而适当性标准却提出这些目标对社会是否适宜的问题。

另外,帕顿和沙维奇在《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中根据巴达克的类型学将常用的评估标准分为如下几种基本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