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614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人
【答案】经济人又称“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唯利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来源于经济学中对人性的假定,即假设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与为此效力。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2. 沉淀成本
【答案】沉淀成本是指投入决策、某个计划或某个项目的时间、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无法弥补的花费。它限制了目前投入的选择范围,即已经在政策上投入的资金、人力制约了决策者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是错误政策终结的障碍。政策终结者总是进退维谷,进即追加投资,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退即不追加投资,要面对的是已投入的资金由于政策终结无法收回的结果。
3. 测量
【答案】在社会研究中,测量是指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和量度。具体来说,测量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字或符号分派于研究对象的特征之上,从而使社会现象数量化或类型化。这一概念包含三个要点:研究变量、数字或符号、分派规则。有效的测量必需满足三个条件:准确性、完备性、互斥性。
4. 有限理性模式
【答案】有限理性模式是西蒙和马奇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及对行政决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要点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再去检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
5. 政策调整
【答案】政策调整是指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政策方案的重新制定和执行的过程,或更准确地说,是政策方案的局部修正、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6. 公共选择
【答案】公共选择理论义称新政治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府政治行为
与过程的一个跨经济学、政治学的新领域。公共选择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其代表人物包括布坎南、约瑟夫. 阿罗等。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公共选择理论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性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
(2)坚持“经济人”假设,采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易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
(3)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制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
(4)公共选择理论试图从研究官僚和政客的角度上探索政府带来的影响,并且假设这些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私利采取行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增进自己的经济利益(如他们的个人福利)。
(5)公共选择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式(通常是博弈论和决策论)探索政治上的决策进行过程,以此揭露在政府体制下必然出现的效率低下现象。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结论之一是主张在一个民主政体里,由于选民间有着理性的无知现象,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利益最终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公共选择理论因此经常被视为反政府管制的理论。
7. 政策周期
【答案】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一执行一评估一监控一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政策周期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8. 囚徒困境
【答案】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固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卫等方一面,也会频繁显示类似情况。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怀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假如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气力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会完全按照自己意愿和利益选择策略。
9. 政策执行
【答案】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政策执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政策活动的一个组成环节。
10.最优化模式
【答案】最优化模式又称规范最优模式,是德洛尔提出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模式。德洛尔在批
评全面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并吸收这两种模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最优模式。他认为,全面理性或综合理性模式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达到。而渐进主义模式虽然更贴近实际,更适应于人类的本性和理论上更成熟,但是它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德洛尔将最优化模式的分析过程分为3个阶段18个步骤。
二、简答题
11.方案抉择中的决策方式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案】(1)全体一致规则
①全体一致规则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②全体一致规则的优点
a. 一票否决。决策人形式上都平等地享有决策权,任何一个否决行动,对决策方案能否最终通过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b. “帕累托最优”。全体一致规则是肯定导向“帕累托最优”的惟一投票准则。所有决策人都能通过自己的投票行为而获益,或者说,决策人中至少没有人因此而利益受损。
③全体一致规则的明显缺点
a. 决策成本过高。要求社会成员寻求共同的满意选择,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这在人们的偏好各异的大社会中尤其如此。为寻找出一个符合“帕累托最优”的决策结果,社会成员在时间上的损失也许远超过他们从中获得的收益。
b. 鼓励“策略行为”。在全体一致规则的条件下,每位决策参与者都享有决策的否决权,因此,这一规则会鼓励人们运用“策略行为”来争取自己所偏好的方案的胜出。较为常见的是讨价还价和弃权。
(2)过半数规则
①过半数规则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能通过的规则。 ②过半数规则的优点
a. 决策效率高。决策过程中无需人人都投赞成票,只要有超过半数的赞成票,决策方案就能通过。
b. “少数服从多数”。“按过半数投票规则进行集体选择过程的本质,即少数投票者被迫参与他们不能阻止也不能对其所引起的损害要求补偿的那些活动。”过半数规则要求公共行动方案对全体参与者都具有强制性,即占少数的反对者必须服从占多数的支持者所做出的抉择。
③过半数规则本身的缺陷
a. “多数剥削少数”。按多数规则选择出的每一项集体行动方案都具有内在的强制性。因为最终的集体决策是按多数人的意愿决定的,而决策的结果又要求全体成员服从,这就意味着多数人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少数人。
b. 决策结果未必可靠。在多数票规则下,个人行为与结果之间并不存在联系,而各备选方案的机会成本的估计又必然很困难,因此集体决策基本上是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