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632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望星空》
【答案】《望星空》是现代著名诗人郭小川于1959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诗歌,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全诗共4章,230多行,以曲折、形象的艺术手法,歌颂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歌颂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去建设美好、幸福的人间天堂的时代主题。《望星空》是郭小川抒情诗篇中最富有艺术个性的力作之一,是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的成功尝试。
2. 《白毛女》
【答案】《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指导创作完成的宣扬红色文化的第一部歌剧。它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开山之作、代表之作,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石,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划时代的意义。
3. 先锋文学
【答案】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出现的各种思潮、流派的总称,又称现代主义文学或现代派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已经有不少作家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创作,先锋文学在新时期成为一种文学潮流。其思想内容是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方面的基本关系,着重表现这些基本关系在社会现实矛盾中的变动与异化。先锋文学主张非理性,在创作中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和重形式创新。
4. 骆一禾
【答案】骆一禾是当代著名诗人,著有巨制长诗《世界的血》《大海》等。骆一禾抒情诗的主题基本上表现为对于爱、生命、青春的肯定和赞美,而他的长诗则反映了一种整体性的建构努力。骆一禾将长诗的实践建立在对于世界、人类及民族历史等因素的总体把握之上。他是海子诗歌一卓越的阐释者,对于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他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
5. 今天诗群
【答案】今天诗群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逐渐形成的一个诗人群体,又称为“白洋淀诗群”,因诗人北岛和芒克创办了文学刊物《今天》而得名。白洋淀是当年无数的知青下放点之一,地处河北保定,离北京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点中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背景优越能够接触西方文学作品
的高干子弟知青。他们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在北京、河北、福建、贵州等地,都有这样的诗歌写作活动,且有的形成某种“群落”的性质。他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写诗,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自身处境有关。这是“红卫兵运动”的落潮期,其诱因和动机来自对“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经历的深刻震荡,以及个体对真实感情世界和精神价值的探求。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等。
6. 铁凝
【答案】铁凝是我国著名的当代女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后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后期关注女性生存状态,成为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等。
7. 九叶派诗人
【答案】九叶诗派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又称九叶诗人。曹辛之、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提、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九人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而得名。九叶诗派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新诗戏剧化”,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在诗歌艺术上,他们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
8. 新民歌运动
【答案】新民歌运动是以“大跃进”为背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诗歌运动。这是与五四新诗传统对立的诗歌发展的新道路,它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赛诗成为当时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新民歌的问题实质是政治对于诗歌的要求,背离生活、“浪漫”浮夸、粉饰生活的作品较多。代表诗人及作品有郭小川的“新辞赋体”《青纱帐一甘蔗林》和“新散曲体”的《祝酒歌》,贺敬之借用信天游形式创作的《桂林山水歌》。
二、简答题
9. 简述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征。
【答案】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诗坛,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显得夺目出众。其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借鉴民歌和古典诗歌
抒情短诗格局较小,多借鉴民歌和古典诗歌。例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化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在现实与战争历史的交错中,发掘支持当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2)大开大阖、波澜壮阔的诗歌意境
鸿篇巨制,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等,在当代政治抒情诗“体制”的建立上起到重要作用。跨度宏阔的叙事时间,充实诗歌的内容含量,现在和过去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
由于贺敬之的诗作常常从重大政治命题中去寻觅和表现诗情,因而其视野宽广,结构旱现出大开大阖、波澜壮阔之势。在宏大的视野和结构里,诗人驾起想像的翅膀,纵横驰骋,充分调动时空的张力创造意境。
(3)“小我”与“大我”统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抒情诗创造的是抒情主人公形象,贺敬之的抒情主人公在诗中往往以字面上的“我”为艺术符号,这也是其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以“我”的身份和眼光来感受生活和抒写激情,更便于坦露自己的个性,因而为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所常用; 然而贺敬之的“我”与郭小川的“我”一样,是“大我”,或者说,是“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体。
总之,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之所以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题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以政治的“虚”来贯串、带动形象的“实”,又以形象的“实”使政治的“虚”变成可观可感的东西,从而造成了既动人心弦又给人美感的诗的境界。
10.“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及其社会影响。
【答案】(1)“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较甲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班主仟》拉开了回顾历史伤痕的序幕。至于这种对文革苦难的揭露真正成为一种潮流,则是以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在《文汇报》上为标志的。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文艺的清规戒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而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又使这部作品成为我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
(2)“伤痕文学”的社会影响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
11.简述当代女性诗歌中的黑夜意识。
【答案】当代女性诗歌产生于70年代末,繁荣于80年代中后期。主要诗人有林子、汤亚平、伊蕾等,其中舒婷和翟永明最具代表性。女性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女性生命体验的密切关照、黑夜及与黑色相关的意象的大量运用、自白的叙述方式。其中黑夜意识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