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818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世界制造业生产与贸易的地埋特征。
【答案】(1)世界制造业生产的地理特征
①全球制造业生产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趋势明显
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比例逐渐增大,而发达国家所占比例逐渐缩小。 ②在发达国家内部,制造业相对地位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③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内部,东亚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占据重要位置。
(2)制造业贸易的地理特征
和制造业生产相似,制造业贸易也出现了自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尽管亚洲除了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外,其余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己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区域。
2. 什么是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答案】配第一克拉克定律是克拉克在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3. 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答案】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1)整车进口
由于高运费和政府进口限制,在进口数量上会受到控制。
(2)零件组装
进口成套部件在地方组装,可节约运费,并可根据当地市场进行部分技术改造。
(3)混合组装
利用进口部件和国产部件进行组装,但是必须建立在当地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一般会受到当地政府的鼓励,会提供许多优惠条件。
(4)全车制造
全车制造只能在少数工业发达的国家进行。
4. 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之间利益格局变化的指示器。通过区域经济差异,各区域可以发现自身利益的相对变化情况,进而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决策和行为,维护和增大自己的利益。区域经济差异对各区域发展能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诱导和强化作用,成为区域经济主体调整自己经济行为的参照系或指示器。因此,它的存在和变化就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正负双重影响。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尤其是对欠发达区域而言,与发达区域的经济差异,一方面为他们展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或参照系,另一方面,也增大了他们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压力。缩小与发达区域的经济差异是他们发展经济的强大动力和主要目标之一。对于发达区域,面对其他区域的发展竞争,也不得不主动采取新的发展策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结果,区域经济发展就会趋于活跃,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因此而充满活力。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
竞争和利己成为各区域的基本行为准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增多,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引起国民经济发展波动,不利于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这种流动必然减弱前者的发展能力,其经济发展的绝对或相对萎缩又通过产品供给、市场需求的不足而对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制约。这无论对发达区域,还是对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将是不利的。
(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区域和国家的社会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所以,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强化了各区域的自我中心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地方主义的流行。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长期存在和扩大,会引起区域之间人们在心理上的对立。发达区域的人会因经济收入高而看不起欠发达区域的人,而欠发达区域的人则会认为受到了发达区域的“剥削”,而发达区域是沾了国家政策的光。因而,有可能引起区域之间部分人的对立情绪。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增强了各区域的利益保护意识,在处理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经济纠纷、环境污染、区域合作等方面的问题时,容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公正立场,侵犯其他区域当事人的正当权益,保护本地区的利益。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各区域都倾向于增大和保护本区域的利益,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不愿无偿承担更多的责任,削弱了区域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向心力,地方的独立性增强。所有这些影响如果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党派斗争等交织在一起,就很容易使社
会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国家的分裂。
5. 试述交通运输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的关系。
【答案】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离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基于经济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目标,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运费成本以及交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1)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减少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费就随之不同。以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例,站场成本一般是水路高于铁路,铁路高于公路; 但就线路运行成本而言,则是公路高于铁路,铁路高于水路。
(2)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便捷程度主要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也必须考虑到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但是,并不是交通网密度大的地方交通就一定便利,衡量交通便捷程度还要考虑到交通网的结构,即要综合考虑连结度和通达度指标。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通常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地理可进入性。区域的绝对地理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但是随着交通条件的变化,其相对地理位置会发生变化,可达性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6. 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案】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运费构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后者一般与运输距离无关,所以,胡佛提出著名的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2)不同运输方式适宜的运输距离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运费定价制度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7. 分析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相互作用特点及影响因素。
【答案】(1)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
①互补性
跨国公司和区域各具一定优势,而这种优势又为对方所需求,从而形成双方的互补关系,这是双方相互作用建立联系的基础。
②竞争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