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产生及其危害。
【答案】(1)通货膨胀的产生及危:
①通货膨胀指因货币供给害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货膨胀。
②通货膨胀的危害:
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具体表现:
a. 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十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b. 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c. 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2)通货紧缩的产生及危害:
①通货紧缩的产生: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现象; 通货紧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 它是当市场上的货币减少,购买能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所造成的;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与经济衰退。
②通货紧缩的危害:
a. 加速经济衰退,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得企业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将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生产者减少生产甚至停产,结果社会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
第二,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实际利率升高,这将有利十债权人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 第三,物价下跌引起的企业利润减少和生产积极性降低,将使失业率上升,实际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率,实际经济增长低于自然增长。
b. 导致社会财富缩水
第一,通货紧缩发生时,全社会总物价水平下降,企业的产品价格自然也跟着下降,企业的利润随之减少;
第二,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相应降低;
第三,产品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单个企业的产品难以卖出,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周转不得不增加负债,负债率的提高进一步使企业资产的价格下降;
第四,企业资产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企业净值的下降和财富的减少,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供给的相对过剩必然会使众多劳动者失业,此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使工人的工资降低,个人财富减少;
第五,工资不降低,失业人数的增多也使社会居民总体的收入减少,导致社会个体的财富缩水。
c. 分配负面效应显现
第一,社会财富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分配是在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分配。
第二,企业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由于产品价格的降低,使企业利润减少,而实际利率升高,使作为债务人的企业的收入又进一步向债权人转移,这又加重了企业的困难。
第三,为维持生计,企业只有选择筹集更多的债务来进行周转,这样企业的债务总量势必增加,其债务负担更加沉重,由此企业在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将处于更加恶劣的位置。如此循环往复,这种财富的分配效应不断得到加强。
d. 可能引发银行危机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有损于债务人。通货紧缩使货币越来越昂贵。这实际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从而导致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甚至使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崩溃。
2.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案】(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b.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
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b.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a. 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b. 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 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c.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十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十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
第一,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第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石出。
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