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复试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异体字
【答案】异体字是指在同一时期内,读音和意义都一致,但是字的形体不一样的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如“峯”和“峰”。异体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
(2)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嘆”和“歎”;
(3)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線”和“線”;
(4)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2. 谓
【答案】谓是古书注解术语。往往在以具体解释抽象,或以一般解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是放在“谓”的前面。如《论语·為政》中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
,孔安國注:“政謂法教。免而無恥。””
3. 非敷奉微與幫滂並明相同
【答案】非敷奉微,帮旁并明是唐代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六个声母。针对唐代的声母系统,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而上古声母据初步研究,有三十二个,与三十六字母相较,有两类要合并,其中一类就是“非敷奉微”和“帮滂并明”,二者相同,都是双唇音。
4. 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答案】鄙:边邑。
6.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答案】属:通“嘱”,劝酒。
7. 君其问诸水滨 .
【答案】表示委婉的语气词。
8.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
【答案】经:界,界线。
9.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答案】执事: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际指秦伯本人。
10.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答案】舅:丈夫的父亲。
三、简答题
11.请说明通假的两种形式,并举例。
【答案】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
(1)同音通假
同音通假的特点是本字和借字古音完全相同。例如“固以怪之矣”中的“以”同“已”是同音通假。
(2)音近通假
音近通假是指古书上用音同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这种替代具有一定的常用性。例如,
,是音近通假。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
四、分析题
12.指出“节”字的含义,并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l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4)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5)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
(6)节器用。
(7)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8)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
(9)今臣智不能存国,节不能死君,勇不能待寇。
(10)而擅离职一节,实臣部职掌,臣待罪铨曹,不得不言。
【答案】(1)节:竹节。
(2)节:骨节。
(3)节:季节,节气。
(4)节:礼节,仪礼。
(5)节:限制,管束。
(6)节:节约。
(7)节:节奏,节拍。
(8)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9)节:气节,节操与义行。
(10)节:段,截。
节是形声字,从竹,即声。其本义为“竹节”,其余义项均为引申义。
13.请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l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2)君子远庖厨也。
(3)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答案】(1)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2)远:使……远。
(3)“鼻大可小”的“小”和“小不可大也”的“大”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变小”、“使……变大”。
(4)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5)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